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科普博览 » 生态环保 » 正文

青山返翠 绿水涌流——江西赣州扎实推进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治理走笔

发布日期:2025-09-15  来源:赣南日报  作者:廖福玲 温昌辉 张子桢  浏览次数:9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核心提示:秋日的江西龙南阳明心谷景区色彩斑斓,游人徜徉其间,尽享清幽惬意……然而数年前,这里还是一片废弃矿山,弃土废渣成堆,水土流失堪忧。这鲜明对比的背后,是江西赣州扎实推进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治理的生动实践。近年来,赣州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勇担建设我国南方地区重要生态屏障的重大使命,以“控增量、减存量”为核心任务,全力以赴推动废弃矿山生态

秋日的江西龙南阳明心谷景区色彩斑斓,游人徜徉其间,尽享清幽惬意……然而数年前,这里还是一片废弃矿山,弃土废渣成堆,水土流失堪忧。这鲜明对比的背后,是江西赣州扎实推进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治理的生动实践。

近年来,赣州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勇担建设我国南方地区重要生态屏障的重大使命,以“控增量、减存量”为核心任务,全力以赴推动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治理工作,致力于让赣州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为百姓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环境。

过去,赣州作为南方重要的有色金属产地,一度因“靠山吃山”的发展模式陷入资源依赖的困局——无序开采不仅破坏了山体、污染了水土,还让不少山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家园。矿山废弃后,留下的是千疮百孔的矿坑、裸露的岩石,生态修复与民生改善成为摆在赣州面前的双重考题。

面对历史欠账,赣州举全市之力推进废弃矿山修复治理工作,通过全面摸底、科学规划、多元筹资、系统治理,使废弃矿山的生态环境迎来脱胎换骨的变化。到目前,全市累计治理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约7367公顷,困扰赣州近半个世纪的历史遗留矿山环境问题得到基本解决,成功打造出废弃矿山变绿水青山、绿水青山成金山银山的“赣南样板”,众多案例入选国家、江西省典型案例,发挥了良好的示范引领作用,为全国同类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筹资开路,引流活水。2017年以来,赣州成功争取5.67亿元中央奖补资金,用于废弃矿山治理。2021年起,又充分用好国家、江西省相关政策,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矿山生态修复,推动兴国、赣县、寻乌、会昌、信丰等地成为全省市场化方式推进矿山生态修复试点,概算投资超5亿元,为废弃矿山治理提供了资金保障,确保各项治理工作得以顺利开展。

创新治理,系统修复。赣州坚持系统观念,摒弃以往单一的治理模式,以生态问题治理和生态功能恢复为导向,统筹推进水域保护、矿山治理、土地整治、植被恢复等工程。在实践中,探索出具有赣州特色的寻乌废弃稀土矿山“三同治”典型经验,成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的标杆基地,先后入选2019年度中国改革年度案例、自然资源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和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创新实践等多个重要案例集。阳明湖通过山水综合治理实现了从生态困境到绿色富地的华丽蝶变。

转型发展,点石成金。赣州深入探索“生态+”治理发展路径,秉持“宜林则林、宜耕则耕、宜工则工、宜水则水”的治理原则,将废弃矿山这一沉重的生态包袱转化为宝贵的生态财富,推动生态产品价值转换。通过治矿复绿、治矿还林、治矿还耕、治矿兴业、治矿兴旅、治矿赋能等多种方式,将昔日荒芜的废弃矿山转变为推动地方发展的“绿色银行”。

此外,赣州严格管控新增露天矿山,并积极推进绿色矿山建设,双管齐下呵护生态环境。在源头管控方面,赣州从新设矿业权管控、生态保护等多个维度强化管理,通过提高露天矿业权出让门槛,严格要求资源储量规模和落实绿色矿山建设,并推动矿山结构优化,持证开采矿山从2015年前后的1500宗左右减至500余宗,大中型矿山比例不断提升。在绿色矿山建设方面,赣州秉持“宁缺毋滥”原则,多部门共同推进创建并动态调整名录库。目前,全市已建成绿色矿山70座,其中国家级17座、省级50座,两项数据均居全省首位。

如今的赣州,废弃矿山及周边环境焕然一新。放眼望去,曾经荒芜的土地披上了绿装,清澈水源再度流淌,地质灾害风险大幅降低。昔日的生态伤痕渐被抚平,处处绿树掩映、花果繁茂。从荒芜萧瑟到满山苍翠,赣州用实际行动书写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精彩答卷。

来源:赣南日报

责任编辑:刘春雨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最新资讯
友情链接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