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资讯 » 市场动态 » 正文

政策性收储兜底秋粮收购

发布日期:2025-10-23  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刘慧  浏览次数:9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核心提示:今年秋收遭遇连续阴雨天气,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提出发挥政策性收储托底作用,形成“政府托底、市场激活”的双轮驱动模式。我国已构建以市场化收购为主、政策性收储为辅的收储格局,二者协同构建韧性与效率兼具的粮食收购生态系统。政策性收储通过设立最低收购价这一“价格锚”,稳定农民预期,防止“蛛网效应”。其在市场失灵时启动托市收购,平抑波动,形成稳定市场预期。作为调节供求的重要手段,政策性收储通过“吞”“吐”操作,筑牢国家粮食安全防线,守护14亿多人口的饭碗。

今年秋收遭遇连续阴雨天气,给秋粮收购工作带来严峻挑战。粮食能否卖上好价钱,一年辛勤耕耘能否获得应有回报,成为种粮农民心头牵挂。日前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提出,要充分发挥政策性收储托底作用,支持市场化主体加大收购力度,切实保障农民收益。这一“政府托底、市场激活”的双轮驱动模式,为秋粮收购注入信心和底气。

从近年来粮食收购结构看,市场化收购占比超过九成,已成为粮食购销主力军,政策性收购占比不足一成,这是我国粮食收储市场化改革所取得的重大成果。目前,我国已形成以市场化收购为主、政策性收储为辅的收储格局,市场化收购有效发挥了畅流通、增活力的作用,政策性收储有效发挥了稳预期、兜底线的作用,两者协同配合、互为补充,共同构建起一个兼具韧性与效率的粮食收购生态系统。实践证明,我国采取的“市场化收购+政策性收储”,是符合国情粮情的一项制度安排,应继续坚持并不断完善。

政策性收储对稳定农民预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国家提前公布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设立明确的价格底线,上不封顶。这一“价格锚”有效稳定了农民的心理预期,只要是符合质量标准的粮食,行情再不好,也能以最低收购价卖掉,从根本上解除了“种粮亏本”的后顾之忧。有了这个保底预期,农民就敢于进行长期投入和生产规划,购买优质的种子、化肥、农药,投入更多人力开展粮食生产。试想,如果没有政策性收购,在丰收年份,粮价可能出现恐慌性暴跌,严重挫伤农民积极性,导致下一年度粮食种植面积锐减,进而引发粮价暴涨。这种剧烈的“蛛网效应”会对整个产业链造成巨大冲击。

政策性收购具有稳定市场预期、弥补市场失灵、平滑周期波动的重要功能。国家公布最低收购价政策,启动政策性收购后,所有市场化主体会根据这个政策信号作长期的采购、生产和销售计划,有助于形成稳定、一致的市场预期,避免因恐慌或投机导致市场剧烈波动。新粮集中上市期间,若市场价格跌破最低收购价,国家及时启动托市收购,能够有效遏制市场看空情绪,防止因短期供给过剩引发“踩踏式”卖粮,避免恐慌情绪蔓延。这种精准适度的宏观调控,既弥补了市场机制自身的不足,又为粮食产业链各环节创造了稳定的发展环境,体现了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的有机结合。

政策性收购是调节市场粮食供求的重要手段。粮食不是普通商品,而是关乎国计民生的战略物资。我国有14亿多人口,如果粮食供给完全依赖市场和国际环境,一旦出现极端天气、地缘政治冲突或贸易中断,将带来不可估量的系统性风险。国家通过政策性收储,在当前粮食供给过剩时,吸纳余粮,充实国家调控资源;在粮食供给短缺时,有序投放政策性粮食,稳定市场价格。一“吞”一“吐”之间,熨平市场波动,使粮食供需始终保持在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筑牢了国家粮食安全的防线。

政策性收储虽然量小,但以其更加精准、高效的调控方式,在充分尊重市场规律的同时,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民利益的底线。当前各地各部门在大力推进市场化收购的同时,应精心组织好政策性收储,合理把握储备收购与轮换节奏,精准运用调控工具箱,用政府“有形之手”确保秋粮颗粒归仓,安稳种粮农民的心,也守护好大国粮仓的分量。

责任编辑:何烨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最新资讯
友情链接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