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资讯 » 产业动态 » 正文

秋粮收获已过八成 合力筑牢丰收基础

发布日期:2025-10-27  来源:央广网  作者:程立龙 唐磊 等  浏览次数:11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核心提示:山东收割机夜以继日抢收,河南麦田里的无人机15分钟往返运粮一公里,山西雨幕里的“空中突击队”精准抓取作物……截至目前,全国秋粮收获已过八成,中稻、玉米、大豆收获接近尾声。从4.84亿元中央防灾资金为科技抢收托底,到北斗农机、智能烘干设备全覆盖提升效率,再到69.1亿公斤优质冬麦种依托科学育种技术保障供应,科技赋能贯穿“抢秋粮、种冬麦”全流程,既

山东收割机夜以继日抢收,河南麦田里的无人机15分钟往返运粮一公里,山西雨幕里的“空中突击队”精准抓取作物……截至目前,全国秋粮收获已过八成,中稻、玉米、大豆收获接近尾声。

从4.84亿元中央防灾资金为科技抢收托底,到北斗农机、智能烘干设备全覆盖提升效率,再到69.1亿公斤优质冬麦种依托科学育种技术保障供应,科技赋能贯穿“抢秋粮、种冬麦”全流程,既筑牢当下丰收根基,更为来年丰产注入动力。

抢收抢烘 力保颗粒归仓

连日来,河南、山东、山西、安徽等地通过设立烘干销售点、开辟临时晾晒场、调配机械设备等举措,推进秋粮抢收抢烘。

黄河北岸,山东省德州市禹城市安仁镇种粮大户张树军的秋收工作正在进行。“今年承包了1200多亩地。”张树军告诉记者。为全力保障秋粮归仓、秋种顺利,德州市县两级重点保障农机专用装置及配件供应,同时主动对接其他省市引进履带式收获机械作为备用力量。

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乌兰浩特市水稻正在收割。(央广网记者 杨亚东 摄)

清晨,河南省南阳市卧龙区陆营镇张李庄村的玉米地里,履带式收割机在泥泞中穿梭,玉米粒顺着输送带涌入运粮车。“连日阴雨愁坏我了,多亏镇里协调的履带收割机和烘干机,让我们不仅能快速收割,还能第一时间烘干、售卖。”当地种粮大户魏冬豪说。陆营镇烘干点负责人吕建伍说,设备24小时运转,日处理量100吨,已经持续运转40天。

政策与科技设备的双重保障让抢收更有力。河南紧急调配3000多台搭载防滑履带和智能避障功能的收割机。河南省安阳市滑县的移动式烘干设备通过物联网远程监控烘干进度,24小时连轴转,日处理量达100吨,粮食含水率可精准控制在13%标准值。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梳理出的469个烘干服务点,3162台烘干机全部接入智慧农业平台,农户通过手机就能查询设备空闲时段,确保粮食24小时内达标储存。近日,财政部会同农业农村部下达中央财政农业生产防灾救灾资金4.84亿元,已精准注入河北、山东等7省抢收一线,其中超三成用于科技农机调配与维护,为颗粒归仓托底。

科技赋能 保障增产增收

“太给力了!一公里路程往返不到一刻钟,还能精准避开障碍物!”在河南省新乡市原阳县的雨幕中,村民望着往返的无人机说。两架具备自动抓取功能的无人机,正根据地面基站定位,精准抓取玉米并转运至烘干点,成为阴雨天气里的秋收主力。村民告诉记者,“无人机效率很高,是‘会飞’的拖拉机。”

10月11日,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百万亩吨粮田实收测产验收会召开。经测产,该市百亩玉米高产田亩产1480.34公斤、千亩玉米高产田亩产1421.77公斤,均刷新自治区玉米单产纪录。

破纪录高产田使用玉米密植高产精准调控技术、联合机械整地、导航精量播种等关键技术,实现每亩种植密度在7000株以上,较传统种植密度提高了2000株左右。

10月11日,山西省长治市沁县依旧秋雨连绵,在沁县檀山皇小米有限公司凤凰台合作社的种植基地,两架搭载专业吊装设备的无人机来往穿梭,成为破解秋收难题的“空中突击队”。

贵州省六盘水市水城区花戛乡的1200亩水稻迎来丰收季。(杨浩 摄)

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刁镇街道三高村党总支书记鲁昌建告诉记者,他除了自己承包土地,也会收购周边农户的粮食。“去年玉米棒的开秤价格是每斤0.48元,今年开秤的价格到了每斤0.54元,每亩地的增收在200元左右。”

从东北黑土地,到黄淮海粮食主产区、长江流域,我国坚持用现代科学技术服务农业,助力增产增收。

科学播种 高质量助力粮食安全

各地正按照“进度服从质量”原则,以科技为引领推进秋种。10月6日,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柯坪县玉尔其乡托玛艾日克村承包户唐高松的地里,小麦播种机来回穿梭,一粒粒麦种被埋进土里——柯坪县4.5万亩冬小麦全面开播。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温宿县阿热勒镇早谋划、早部署,全面启动冬小麦播种工作。当地依托农业机械化与智能化技术,统一调度配备GPS定位系统的精量播种机,全力推进4.8万亩冬小麦高质量播种,为明年粮食丰产丰收打下坚实基础。

秋种正当时,湖南省永州市“稻藠”轮作促增收。(雷中祥 摄)

为降低持续降雨对小麦播种的影响,山东省济南市农业农村部门指导各地“宁可晚播,不能烂耕”,确保整地质量。

冬小麦应当如何播种?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专家刘成结合气象数据模型给出技术方案:“通过智能气象站预判降水,播期服从墒情,适当浅播,配合土壤保温膜,就能打好丰产基础。”

10月10日,江苏省宿迁市泗洪县梅花镇付庄村种植大户抢收大豆、玉米,确保颗粒归仓。泗洪县积极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种植面积10万亩,既提高种植户经济效益,又保障国家粮食和油料安全。

据农业农村部消息,今年,我国主要农作物种子生产形势良好,种子供应有保障。其中,冬小麦制种收获面积1410万亩,可供种量69.1亿公斤,预计抗寒抗倒伏、灌浆快、抗穗发芽的高产优质品种表现突出。

从东北黑土地到黄淮海粮仓,近八成的收获进度背后,是政策托底、科技赋能与农户实干的同向发力。“十四五”以来,我国深入实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强化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500公斤,高于国际公认的人均400公斤粮食安全线,做到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秋粮抢收未歇,冬麦播种正忙,科技勾勒的丰收图景,已绘在祖国大地上。

(记者 程立龙 唐磊 夏莎 丁安 栾小琳 见习记者 郑芷南)

责任编辑:郑皓月 王薇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最新资讯
友情链接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