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科技论坛 » 理论与探索 » 正文

用好农业科技“金钥匙”

发布日期:2025-10-29  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窦炜 曹亚  浏览次数:24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核心提示:粮食安全与农业科技创新正成为国家战略部署的核心交汇点。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强调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质量效益。2024年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3.2%,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75%,良种覆盖率超96%,粮食亩产提高5.1公斤,单产贡献率超八成。各地探索良种、农机、农艺融合路径,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落地。国家出台《全国智慧农业行动计划》等政策,强化科技支撑。但创新协同不足、成果转化率低、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仍存。面向未来,需健全国家农业科技协同创新体系,发挥企业主体作

粮食安全与农业科技创新正成为国家战略部署的核心交汇点。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并强调“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质量效益”。近年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以科技创新驱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强调要打好种业振兴、农机装备攻关、耕地质量提升等“组合拳”,以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现代化,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政策引领下,我国农业科技协同攻关持续推进,农业新质生产力加速涌现,科技赋能粮食安全取得显著成效。2024年,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3.2%,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75%,良种覆盖率超96%,全国粮食亩产比上年提高了5.1公斤,单产提升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超八成,水稻、玉米、小麦三大粮食作物化肥利用率为42.6%,较2022年提高1.3个百分点。各地也积极探索符合自身特色的农业科技发展路径。例如,河南聚焦小麦生产,通过良种、农机与农艺融合推动主粮现代化转型;湖南围绕水稻科研创新,提升稻作产业链效率与资源利用率;黑龙江依托黑土地保护与现代农业科技,实现玉米、大豆全链条数字化管理与高产高质生态发展。这些实践表明,各地正通过科技力量破解“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重要命题,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经验。

为推动农业科技创新、筑牢粮食安全根基,近年来国家密集出台一系列重大指导性政策。《全国智慧农业行动计划(2024—2028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关于加快提升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的印发与实施,不仅为关键技术突破提供了方向指引,更加速了科技与农业生产的融合,为农业新质生产力培育和粮食稳产增产提供了核心支撑。

也要看到,农业科技支撑体系仍存在一些短板。一方面,创新协同机制不够完善,科研院所、企业与生产一线衔接不够顺畅,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部分成果仍停留在科研论文或试验田阶段,尚未充分形成实际生产力。另一方面,区域发展仍不平衡,东部与中西部在科研投入、农机装备水平和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存在差距,新质生产力在基层农业中的渗透度有待提升,部分地区在科技推广和应用上面临困难,农民难以充分使用先进技术的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

面向未来,要以农业新质生产力为引擎,推动科技创新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上赋能粮食安全。

在产业层面,要健全国家农业科技协同创新体系,打通科研与应用的壁垒。以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为牵引,推动科研院所、高校、企业和农技推广机构共建协同攻关平台,聚焦良种选育、智能农机、耕地质量提升、数字农业等关键领域,建立跨部门、跨区域的协同创新与成果共享机制。统筹区域科技布局,加大中西部和粮食主产区的科研资金、人才与基础设施投入,建设一批农业科技示范区和数字化农场,促进创新成果和优质资源向基层下沉,缩小区域间科技发展差距。

在企业层面,要发挥经营主体的创新引领和桥梁作用。强化龙头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鼓励涉农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形成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共同体。支持龙头企业建设农业科技创新中心、智慧农机制造基地,健全科技成果收益分配与知识产权保护机制,让科研成果更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带动中小企业、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共同提升技术水平,增强产业链韧性与竞争力。

在个体层面,重在提升农民素养与激发内生动力。健全县乡农技推广体系,完善科技特派员常驻制度,推动科研人员深入田间地头进行技术指导和示范服务。鼓励返乡大学生、家庭农场主、合作社骨干成为农业科技创新的践行者与推广者,让农业成为有技术含量、有发展前景、有吸引力的现代化产业。

以科技赋能农业,是筑牢大国粮仓的必由之路。用好科技这把“金钥匙”,让更多创新成果落地田间、开花结果,必将为建设农业强国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能。

责任编辑:何烨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最新资讯
友情链接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