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搜索
关 键 词:
         
所属分类:
排序方式:
  
  •  
    • 中华文化 | 雕琢情性,组织辞令
      中华文化 | 雕琢情性,组织辞令
      • 雕琢情性,组织辞令Ennoble One's Sentiment to Produce Fine Writing陶冶提炼自己的思想情感,组织成精湛优美的文章。诗文不是词句的简单组合,而与作者的情性相关。“情性”可以理解为人的思想情感及对自然人生的深刻感悟等。作者由个人的思想情感出发,选取合适的辞藻语句来表达,使之能传达出自己的情感与观点,进而感染或启迪更多的读者。这是因为文学
      • 2022-08-19
    •  
    • 中华文化 | 爱类 Loving One's Own Kind
      中华文化 | 爱类  Loving One's Own Kind
      • 爱类Loving One's Own Kind爱自己的同类,爱人类。中国古人认为,爱同类是有知觉或有灵性的动物的基本属性,作为万物灵长的人类亦然。人的爱心,首先表现在爱自己的同类上,生而为人,如果爱其他事物而不爱人类,就不能叫有爱心。也即是说,人是人类爱的第一对象,爱人类是人类爱的第一本质,也是人爱其他事物的精神原点。人之为人的基本规定性亦在于此。The
      • 2022-08-18
    •  
    • 中华文化 | 人伦 Human Relations
      中华文化 | 人伦  Human Relations
      • 人伦Human Relations人与人之间的秩序等级及行为准则。“人伦”一词最早由孟子提出,指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等五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称“五伦”。古人认为,此五者构成了社会秩序的基本架构,体现着人们在长幼、亲疏、尊卑等方面的身份差别。在不同的人伦关系中,人们应遵循与其身份相符的行为准则。This refers to the order or hierarchy of human
      • 2022-08-18
    •  
    • 中华文化 | 俭 Thriftiness
      中华文化 | 俭  Thriftiness
      • 俭Thriftiness俭朴,古人倡导的一种美德。在不同学派的思想中,“俭”的含义会有所区别。在儒家看来,“俭”是对奢侈浪费的克服。儒家认为,行礼、行事应避免奢侈。奢侈会带来对物质财富的浪费,同时也会使人们竞逐于物质的富足,从而丧失行礼、行事的初衷与本质。在道家看来,“俭”特指统治者的俭朴。统治者不应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求而耗费民财,应以俭朴的行事
      • 2022-08-14
    •  
    • 中华文化 | 德性 Virtuous Nature / Morals as Human Nature
      中华文化 | 德性  Virtuous Nature / Morals as Human Nature
      • 德性Virtuous Nature / Morals as Human Nature人的道德本性。最早见于《礼记·中庸》。古人普遍承认,人天生所具的本性之中包含着人对于外物的感知与欲求。但是,对于人性之中是否包含道德性的因素,古人则持有不同的见解。大部分儒者认为,人性之中同时还包含着仁义礼智等道德的根基,即是“德性”。“德性”需要经过一定的成长,才能最终成就善行。This refer
      • 2022-08-12
    •  
    • 中华文化 | 厚德载物 Have Ample Virtue and Carry All Things
      中华文化 | 厚德载物  Have Ample Virtue and Carry All Things
      • 厚德载物 Have Ample Virtue and Carry All Things以宽厚的德性承载天下万物。多指以宽厚之德包容万物或他人。古人认为,大地的形势和特质是宽厚和顺的,它承载万物,使万物各遂其生。君子取法于“地”,要像大地一样,以博大宽厚的道德容纳万物和他人,包含了对自身道德修养及人与自然、社会和谐一体的追求。这是中国人参照大地山川状貌和特质树立的治国理政和
      • 2022-08-11
    •  
    • 中华文化 | 充实之谓美 Moral Fulfillment Is Beauty Itself
      中华文化 | 充实之谓美  Moral Fulfillment Is Beauty Itself
      • 充实之谓美 Moral Fulfillment Is Beauty Itself各种美好品德充实于内心就是美。出自《孟子·尽心下》。孟子对于美的本质的认识,与儒家的伦理道德密切相关。在孟子的美学思想中,“美”是人格评价序列“善、信、美、大、圣、神”当中的一级。“充实”喻示了道德圆满、和谐、完备的境界,当一个人被“善”“信”等品德充实,他必然具有强大的精神力量,而体现为
      • 2022-08-10
    •  
    • 中华文化 | 允执厥中 Hold Fast the Golden Mean
      中华文化 | 允执厥中  Hold Fast the Golden Mean
      • 允执厥中Hold Fast the Golden Mean不偏不倚,诚实地执守中正之道。允:诚信。执:坚持,实行。厥:其,那个。中:中正。也称“允执其中”。作为国家的治理者,尤其是居于首位的治理者,面对各种意见、利益或力量的纠葛、博弈时,绝不无原则地偏向任何一方,而要诚心实意地坚守中立、公正的立场,采取应该采取的政策措施,这样才能把国家治理好。犹言坚持原则,
      • 2022-08-09
    •  
    • 中华文化 | 言 Language
      中华文化 | 言  Language
      • 言Language言语。“言”是人们表达思想、意愿以及相互交流的基本载体。对于“言”是否能够准确、完整地表达想法,尚存在争论。人们会出于各种原因,有意或无意地用言语掩盖或错误地表达想法。此外,“言”有时也特指为政者对百姓的教化方式。儒家重视“言传”的作用,而道家则主张“不言之教”。Yan means language, or words. Language is the basic vehicle th
      • 2022-08-07
    •  
    • 中华文化 | 疏密 Sparsity and Density
      中华文化 | 疏密  Sparsity and Density
      • 疏密Sparsity and Density由“疏”“密”两个意义相反的词构成,有稀疏与稠密、简略与详细、粗疏与精密、宽松与严密、疏远与亲密等含义。在书法绘画等艺术批评中,疏密主要指结构或布局方面的安排以及笔墨运用的浓淡粗细等。在文学批评中,“疏”与“密”经常联用,“疏”义为疏荡、疏阔、粗略等,多指诗文创作中的随意、粗疏、不严密;“密”义为精密、严密、紧
      • 2022-08-06
    •  
    • 中华文化 | 因材施教 Audience-based Education
      中华文化 | 因材施教  Audience-based Education
      • 因材施教Audience-based Education根据人的资质、志趣等实施教育、教学。“材”指人的资质、志趣、受教育程度等因素。这是孔子最早实践、经后人总结概括而确立的教育、教学原则。《礼记·中庸》所说的“率性”(遵循人的天性)、《周易》所说的“尽性”(充分发挥天性),可以说是这一原则的基础理念,它至今仍被广为提倡,其要旨是:教育、教学在内容选择、方法
      • 2022-08-06
    •  
    • 中华文化 | 和 Harmony
      中华文化 | 和  Harmony
      • 和Harmony不同事物之间的和谐共处。古人认为,不同事物的共处及事物间稳定秩序的形成,不能通过消除事物之间的差异来实现,而应在尊重和保全个体差异的基础上,寻求事物之间的和谐共处,这就叫“和”。在“和”的状态下,不同事物可以发挥其各自的特质,相互补充、相互辅助,激发个体乃至整体的活力。The ancient Chinese believed that coexistence of differen
      • 2022-08-05
    •  
    • 中华文化 | 教学为先 Education Must Be Placed First
      中华文化 | 教学为先  Education Must Be Placed First
      • 教学为先Education Must Be Placed First教育要放在首位。这里的“先”,既表示其重要性,也表示其先行性。归纳古人相关论说,其蕴含的意思主要是:个人的成长成才,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国家的建设及有效治理,发现事物固有原理、发挥其固有属性以成就事功等,均离不开教育。因此,兴办教育是国家重要职能之一。这是中华民族自古及今的共识。Here first express
      • 2022-08-03
    •  
    • 中华文化 | 类 Category
      中华文化  | 类  Category
      • 类Category种类,类别。“类”是对具有相同属性、特征的人或事物的指称。“类”体现着对事物共性以及不同类别事物间区别的把握。明确个体事物的类别归属,明确不同属类的区别与界限,是对事物进行命名并进而构建万物秩序的基础。古代诸多学派都对“类”的概念进行过探讨,对类名的使用、分类原则、同类事物间的关系等问题提出了各自不同的看法。Lei is used to r
      • 2022-08-02
    •  
    • 中华文化 | 颂赞 Extolment and Commendation
      中华文化 | 颂赞  Extolment and Commendation
      • 颂赞Extolment and Commendation歌颂、赞扬美好的人物、事物、功德、品行等,并弘扬其积极意义和正面价值的文体。“颂”本指仪容,作为文体名称,有“描摹仪容”“颂扬”双重含义,意思是通过描写仪容状貌颂扬人的德行;“赞”是赞美,用于对人的功德或美好事物的赞美与评价。二者的共同点都是以歌颂赞美为宗旨,篇幅简短,句式整齐,多用韵文。南朝刘勰高度推崇
      • 2022-08-01
    •  
    • 中华文化 | 视人如己 Treat Others the Way You Treat Yourself
      中华文化  | 视人如己  Treat Others the Way You Treat Yourself
      • 视人如己Treat Others the Way You Treat Yourself像对待自己一样对待他人。中国自古,无论哪一个思想流派,都不背离“爱”的基本原则,都认为人与人之间,不论亲疏贵贱,皆须保有基本的善意或同情。它不仅是处理人与人关系的重要原则,也可引申为反对暴力、强权的国际原则。与孔子的“恕道”(推己及人的原则)一样,其基本精神是仁爱、平等与宽容。Since ancie
      • 2022-08-01
    •  
    • 中华文化 | 为仁由己 Readily Practice Benevolence and Virtue
      中华文化 | 为仁由己  Readily Practice Benevolence and Virtue
      • 为仁由己Readily Practice Benevolence and Virtue践行仁德取决于自己。孔子在向弟子讲解仁德之义时,提出了“为仁由己”的观念。孔子强调,仁德的实现并不依赖于外在的规范。虽然仁德要求人们克制自己的言行以符合礼的要求,但对仁德的践行根本上还是取决于人们自身对仁德的认同与追求,并自觉地按照仁德的标准行事。When explaining benevolence and virtue to
      • 2022-08-01
    •  
    • 中华文化 | 身教 Teach by Example
      中华文化 | 身教  Teach by Example
      • 身教Teach by Example用实际行动教导人。与“言教”(用语言讲述教导人)相对。本指执政者不要满足于简单的发号施令和言语说教,而要以自身的实际行动,为民众起到道德示范作用,以达成社会治理的目标。与“人治”思想相通。后转为重要的教育理念:教师不仅要用语言讲授知识、教育学生,更要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在治学、修德等方面成为学生的表率,以便更好地感化
      • 2022-07-28
    •  
    • 中华文化 | 慈 Kindness
      中华文化 | 慈  Kindness
      • 慈Kindness慈爱,古人倡导的一种美德。儒家在强调子女孝亲的同时,也提倡为人父母者应关爱、呵护自己的子女,也就是“慈”。慈爱之心的培养,还使得为政者能够在施行政事时,像对待自己子女一样关爱、呵护治下的百姓。在道家的思想中,“慈”往往专指统治者对待百姓的慈爱。Kindness is a virtue espoused by ancient Chinese. While emphasizing the importance
      • 2022-07-27
    •  
    • 中华文化 | 因革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中华文化 | 因革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 因革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既有所继承又有所创革。“因”是继承、沿袭,“革”是革新、改变。这一思想可溯源到孔子。在孔子看来,夏商周三代礼制都是在前代基础上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有所损益的。所谓“损益”就蕴含了因革的观念。汉代扬雄对“因革”作了比较系统的阐发。这一思想后来被南朝刘勰用于文论,进而衍生出“通变”概念。“因革”“通变”体现的都
      • 2022-07-24
    •  
     
    相关搜索
     
    今日搜索排行
     
    本周搜索排行
     
    本月搜索排行
    友情链接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