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海”为名的猛禽,常常在海滨出没,而且爱吃鱼,但它们也会出现在内陆湿地,也会吃鸟类、小型哺乳类动物。成年白尾海雕体长近90厘米,翼展超过2.4米,尾羽全白,并因此得名。白尾海雕的繁殖范围从西欧、北欧往东延伸至亚洲远东,主要位于寒温带和亚寒带。在中国,如果想见到白尾海雕,需要等它们南下越冬的时候。在贵州,白尾海雕会光顾威宁草海。
白尾海雕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贵州威宁草海数量庞大的越冬水鸟,是白尾海雕喜爱的猎物。白尾海雕善于捕杀野鸭这类喜欢成群飞翔的鸟类,虽然它的飞行速度不见得比野鸭更快,但往往不惜力气地反复驱赶大群野鸭,令其不得休息,最后伺机抓住那些精疲力竭,或者乱了方寸直接飞到它面前的野鸭个体。在贵州威宁草海越冬的白尾海雕并不是稳定出现,可能与这种大鸟的活动范围广、食谱更广有关。
白尾海雕在白天活动,经常单独在大的湖面和海面上飞翔。白尾海雕捕食鱼类,通常先瞄准目标,迅速低飞掠过水面,当它飞起时,鱼已在爪上。白尾海雕抓鱼只从水面上抓,几乎没有水花。白尾海雕捕食的鸟类包括海鸥、野鸭、骨顶鸡,甚至还能捕杀大雁。
在进入陆地捕食时,白尾海雕通常袭击鹑类、野兔等小动物,也可以捕猎狐狸或者狗这样大的猎物。遇到新鲜的大型动物尸体的时候,白尾海雕也不放弃。由于食谱广泛,白尾海雕在越冬期间活动范围很广,并不局限于水域湿地。它们有时会出现在山区,吃一些冬季因饥寒病弱死亡的野羊,也会出现在大城市郊区,只为吃到养鸡场丢弃的死鸡。
正因为白尾海雕的食谱广泛,20世纪80年代以前,广泛使用的DDT等农药对白尾海雕这种大型猛禽造成了很大的危害。加之人类捕猎和栖息地丧失,自19世纪末期开始,白尾海雕的数量在那些先后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地区急剧减少,并在英国等地绝迹。随着DDT在多国禁用和人类野生动物保护意识提高,白尾海雕的数量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呈现显著的上升趋势,摆脱了濒临灭绝的境地。据估计,截至2020年,白尾海雕在全球有三万余只。在中国,白尾海雕被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白尾海雕是无拘无束从容自信的游猎者。正因为这种韧性与捕食能力,白尾海雕才成为大型食肉鸟类中少数能够复兴的幸运儿之一。
来源:《物种100·贵州智慧》
责任编辑:宋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