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近年来,山东省泰安市突出片区打造,强化整体联动,积极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健康有序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奋力谱写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泰安篇章。
穷山村组团发力 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
秋日九女峰,一轮红日跃出,被高耸的山尖托住。登山步道绵延山顶,薄薄的晨雾笼罩着层峦青山,一座座青砖碧瓦的农家小院藏于其中。57岁的朱士印披上外套,出了门。当了16年村党支部书记,他每天干的头一件事,就是去村里转一圈。路上不少生面孔——乡村游的外来客,遛弯的、爬山的、晨练的,他都热情地打招呼。
可十年前,村里很少有生人。别说外人,本村人都快走光了。“东西门村是一座卧在大山深处的小村。20世纪80年代,村里有500多口人,现只有54户118口人了,平均年龄近60岁。”朱士印在村里已经成了“年轻人”,在他印象里,旧日出山只有一条两三米宽的土路,到镇政府要走两三小时。
村子的变化是从九女峰连片开发开始的,2019年,在岱岳区道朗镇“党建联盟”决策下,一条崭新的双向柏油路铺建完成,它像一条玉带,连通山里山外,到镇政府只要十多分钟车程。
路修好了,产业来了。2019年,鲁商山东文旅集团所属山乡集团有限公司在东西门村配套建设九女峰书房,远远望去,如一片巨大的白色云朵镶嵌深山。在深山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和现代艺术设计的碰撞下,年久失修的废弃老屋,摇身变成高端民宿、咖啡厅、书房。络绎不绝的游客,唤醒了沉睡的山村。
像东西门村一样的穷山村,九女峰有19个,由于山区交通闭塞、土地贫瘠,农业低质低效,农民生活普遍不富裕。九女峰山脚下,北张村曾是省级贫困村,资源优势很不突出。直至道路通畅,乐惠农业进驻,借助工商资本的力量,专业画室进驻,绘制了3000多平方米的创意彩绘。此后,150面村居墙壁一墙一景,北张村一跃成为远近闻名的旅游网红村。村里还建起了乡村酒吧、民宿、鲜切花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项目、“彩韵田园”农业综合体……游客来了,村民的农产品不再发愁卖不出去、卖不上价钱,纷纷开办采摘园,收益大幅提升。
在政府、市场“两只手”强有力的推动下,一条“党建引领、政府搭台、人才唱戏、资本助力、强村富民”的乡村振兴之路,推动九女峰片区变山区为景区。19个村组织联建片区党委,推动产业连片、资源共享,发展乡村旅游以及泰山黄精、有机茶、优品杂粮、智慧农业四大高效产业,累计引进工商资本20家,1200名村民家门口就业,年人均收入2.6万元,59户村民开办农家乐,年户均收入10万元。当零散小村变成“振兴集群”,“绿水青山”就成了“金山银山”。2019年,九女峰片区获评“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省级示范区”。
高效农业让“土里生金”,三产融合促“生态变现”。九女峰,这座拥有诗意山名、如画风景的大山,勾勒出一座穷山区蝶变的发展缩影。
示范效应显现 村民荷包鼓起来了
绿水逶迤去,青山相向开。泰山区北部山区,一条投资2.8亿元修建的长达23.8公里的环山路,将十几个村串联成线,形成了“一纵两横”高质高效和休闲农业发展路。秋季,猕猴桃成熟。环山路畔,省庄镇亓家滩村的村民张锦水心里美起来了——路通了,游客来了,猕猴桃卖了,钱袋子也鼓起来了。“多亏了村里发展猕猴桃种植,让大家伙儿的生活更有盼头。”张锦水说出了村民心声。
“我们村有30多年的猕猴桃种植经验,猕猴桃种植面积已达300亩,年产量30万斤。目前市场价平均在6元左右,2022年预计可为农民增收150万元。”亓家滩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李丰算了笔账,亓家滩村背靠大山,独特的地理位置,孕育了优良的土质、甘甜的山泉水,加上昼夜温差大,让这里猕猴桃的口感独特,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金果果”。
37岁的李丰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回村工作。作为返乡人才,她对家乡发展充满期待:亓家滩村“三面环山、一面向水”,地形得天独厚,依托新修建的环山路,村子学习先进示范区的经验,计划与大河峪、安家庄等村协同连片发展,以“康养度假胜地,美丽不老乡村”为定位,打造“一湖两路三河四区”,建设原生态宜居宜业宜游美丽山村。
发展集体经济,亦带动村民致富。泰山区邱家店镇王林坡村自筹资金900余万元,建成1万多平方米钢结构厂房,完善水电路等配套设施,建起王林坡村工业园。在全市开展的“百企联百村”行动中,众多企业给王林坡村递来“联袂帖”。“我们优中选优,确定11家无污染、效益高、前景好的企业入驻,带动集体增收140万元。2022年又创新合作模式,通过土地入股,引进泰晟环保建材项目,项目投产运营后,村集体每年可分红300万元。”王林坡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王红军介绍。
“多亏村里建的工业园,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就业,收入也更稳定。”鞠丰云拿着刚领到的4000多元工资,用朴实的话语道出了乡村振兴的惠民真谛。
如今,泰山区紧紧围绕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目标,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积极培育泰山茶、苗木花卉、生态奶业、预制菜等特色产业,成功打造北部山区、汶水片区、泰前片区、农产品加工聚集区四大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建成一批特色农业项目,着力构建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在泰山区北部山区,以泰山茶、休闲采摘、精品民宿、颐养康健为核心的示范片区,是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中心区,生态茶园种植面积达1.3万亩,拥有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8家、合作社11家、市级农业公园2个、产业园2个及淘宝村12个。
明确发展思路 “三三”模式推动乡村振兴
时间是最客观的尺度,见证泰安乡村振兴发展的历程。泰安市以产业提升为主线,以片区打造为抓手,创建“三三”模式,促进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通过强化组织领导、规划引领、督导考核,泰安市成立了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双组长”、下设7个专项组、涵盖25个成员单位的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坚持“城乡融合、一体设计、多规合一”理念,编制一个市级规划、“五个振兴”方案、八个县级规划及N个专项规划,形成“1+5+8+N”规划体系。用好考核“指挥棒”,将考核结果与财政奖补挂钩,实行清单化管理、标准化推进、项目化运作,推动提升乡村振兴和旅游发展质效。
与此同时,“三大要素”建片区,为乡村旅游“筑巢引凤”。全市以乡镇为单元,选定班子基础好、经济实力强、产业优势大的片区作为市级示范区,汇聚人财物力集中打造,夯实乡村旅游载体平台。泰安市财政每年列支1亿元奖补资金,专门用于片区建设。“五乡行动”举荐10000名新乡贤植乡治理,邀请10000名能人归乡兴业,引进5000名大学生返乡创新创业,选派1000名“第一书记”驻乡帮扶,遴选10000名实用技术人才跨乡服务,构筑乡村振兴人才高地。在“地”上集约,增减挂钩、工矿废弃地复垦和占补平衡指标优先保障片区项目建设。目前,全市已打造市级乡村振兴示范区现有47个,总面积142万亩,惠及466个村、68万人。九女峰、羊流、老湖片区获评“省级乡村振兴示范区”,九女峰片区获“中国文旅融合示范奖”。
示范片区的兴起,延伸了产业链,衍生了新业态。“旅游+农业”“旅游+文化”“旅游+康养”三种业态,为乡村旅游“增色添彩”,推动农业由“卖原料”向“卖产品”“卖风景”“卖服务”转变。目前,岱岳区种植黄精近2万亩,研发黄精茶、黄精酒等旅游商品,推出古法炮制、黄精御宴、科普研学等旅游项目,打造了国内黄精农旅融合发展的“泰安样板”。肥城市立足“桃”文化,创建“桃花旅游节”“品桃节”等品牌,成为全国桃木旅游商品研发、生产、销售集散中心,年接待游客65万人次。孙伯片区建设以民俗博物馆为依托的五埠岭景区,年接待游客30多万人次。老湖片区通过水浒文化带动商贸、餐饮、影视制作等关联产业,建设了宜居宜业宜游的特色小镇。
聚焦环境整治、产业兴旺、基层基础,泰安市探索出了一条以“突出片区打造、强化分类施策、抓好关键要素、健全工作机制”为导向的乡村振兴新路径,全市农村基础设施得到新提升,人居环境呈现新风貌,乡风文明焕发新气象,让农民群众更有幸福感。
来源:泰安日报·最泰安
作者单位:泰安日报社
责任编辑:暨晓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