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科普博览 » 科技博览 » 正文

人工智能开启太空经济新格局

发布日期:2025-05-20  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佘惠敏  浏览次数:9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核心提示:5月14日,我国三体计算星座的首批12颗计算卫星成功发射。作为全球首个太空计算星座,三体计算星座搭载了80亿参数的天基模型,能够实现整轨卫星互联,并计划建成千星规模的太空计算基础设施。这是人类首次将大规模算力部署至太空,开启了人工智能从地面向宇宙拓展的新纪元。根据功能的不同,现有卫星可分为通信、导航、遥感三大类,计算卫星是个新成员。我国算力


5月14日,我国三体计算星座的首批12颗计算卫星成功发射。作为全球首个太空计算星座,三体计算星座搭载了80亿参数的天基模型,能够实现整轨卫星互联,并计划建成千星规模的太空计算基础设施。这是人类首次将大规模算力部署至太空,开启了人工智能从地面向宇宙拓展的新纪元。

根据功能的不同,现有卫星可分为通信、导航、遥感三大类,计算卫星是个新成员。我国算力资源位居世界前列:截至2024年6月,我国在用算力中心机架总规模超过830万标准机架,算力总规模达246EFLOPS(每秒百亿亿次浮点运算)。地面有那么多算力中心,为何还要在天上部署算力?

从需求看,突破卫星数据处理瓶颈是太空经济发展的刚需。

传统模式中,卫星需将海量数据传回地面处理,即“天感地算”。这种模式受限于带宽和延迟,仅有不足10%的数据能被有效利用,且数据处理的时效性差。太空计算星座致力于突破这一卡点,基于强大的天基计算与互联互通,通过在轨实时处理数据实现“天感天算”。从卫星数据采集到提供信息服务,过去需要天级、周级甚至月级的响应时间。“天感天算”可将之大幅缩短至秒级,能为深空探测、应急救灾、低空经济等领域提供实时决策支持。

从成本看,太空计算具备低能耗、可持续的天然优势。

地面算力网消耗大量能源,会带来算力成本的急剧上升。而以太空计算星座为基础构建的天基算力网,一方面拥有太空中取之不尽,且不会被地球上雨雪天气遮蔽的太阳能;另一方面太空中的低温环境可作为算力设备冷却的天然冷源。在未来相关技术成熟以后,这些天然优势会让天基算力的维护运营成本大大低于地面算力。

从前景看,AI上天将助力我国主导未来太空经济规则。

太空计算星座的构建,能让单颗卫星发挥出更大价值,由单星服务的“功能机”向网络服务的“智能机”升级。应用到地球,可以支持数字孪生、智能制造、智慧城市等应用场景,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应用到太空,则可以让科学探索拥有太空智能中枢,改变科学研究范式,支持人类更快更深入地探索未知。可以说,“天算”代表未来。目前,欧洲、美国都有将数据中心搬到太空的计划。我国如果能在全球率先完成太空计算基建,将有利于抢占未来产业前沿赛道制高点,获得下一代太空基础设施标准制定权。

当然,一切只是刚刚开始,太空计算还面临多重考验。技术考验方面,太空辐射、温差等严苛条件对星载计算设备等硬件的可靠性提出极高要求,星间通信的高带宽和低延迟也需要先进技术支持。制度考验方面,太空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目前还缺乏统一的国际法律框架,太空算力战略价值日益凸显、成为国家间竞争的新焦点,地缘政治因素也有可能影响国际合作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将AI送入太空,是人类文明向高维空间拓展的里程碑。太空计算星座将AI从地面算力的桎梏中解放出来,让人类探索宇宙的方式发生质变。展望未来,当千颗卫星织就天基算力网时,太空或将真正成为人类智能的新场景。

责任编辑:刘伊桐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最新资讯
友情链接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