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科普博览 » 生态环保 » 正文

河南:调水调沙如何改变黄河

发布日期:2025-06-30  来源:河南学习平台  作者:谭勇 栗方 陶健  浏览次数:9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核心提示:2025年6月28日8时,小浪底水利枢纽开启1条明流洞、3条排沙洞,调水调沙下泄流量增大至4600立方米每秒。“目前是小浪底水利枢纽启动调水调沙运用的第7天,小浪底已下泄水量超18亿立方米。”6月29日,水利部小浪底水利枢纽管理中心水量调度处处长李鹏介绍。据了解,此次调水调沙过程中,水利部小浪底水利枢纽管理中心充分运用数字孪生小浪底平台,动态分析库水位降


2025年6月28日8时,小浪底水利枢纽开启1条明流洞、3条排沙洞,调水调沙下泄流量增大至4600立方米每秒。

“目前是小浪底水利枢纽启动调水调沙运用的第7天,小浪底已下泄水量超18亿立方米。”6月29日,水利部小浪底水利枢纽管理中心水量调度处处长李鹏介绍。

据了解,此次调水调沙过程中,水利部小浪底水利枢纽管理中心充分运用数字孪生小浪底平台,动态分析库水位降幅、对接水位、异重流产生及运动过程、大坝安全性态,及时开展会商研判,科学制定孔洞组合运用方式,确保调水调沙工作顺利开展、达到预期效果。

与此同时,该中心充分运用水利新质生产力,发挥水利测雨雷达、无人机自主巡检系统、卫星遥感、安全监测自动化平台等“天空地水工”一体化监测感知体系建设成果作用,及时获取雨、水、沙情信息,实时监控高边坡、库区滑坡体等重要部位,精准掌握枢纽设施设备运行状态,动态开展数据分析,保障小浪底水利枢纽科学调度、安全运用。

6月23日9时,随着小浪底水库以2600立方米每秒流量下泄,2025年黄河调水调沙正式启动,这是黄河第30次调水调沙。这项技术意味着什么?如何改变黄河?

黄河下游“地上悬河”长达800千米,最大悬差10米。20世纪末,因泥沙淤积,主河槽萎缩,过流能力降至1800立方米每秒,“小洪水、高水位、大灾害”风险加剧。

2002年起,一项特大型原型科学试验和生产实践改变了这一切——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创新提出“调水调沙”理论,通过联合调度黄河干流水库群,人工制造协调的水沙过程,利用水流自身动力输沙入海,实现河床不抬高。

2002年7月4日,首次试验性调水调沙开启。截至2025年汛前,共开展了3次调水调沙试验和26次调水调沙生产运行,有许多技术突破,比如创新水库河道接续跨年度泥沙调控技术;实施万家寨、三门峡、小浪底“三级水库接力调度”;建立全球首个“黄河水沙调控数学模型”,精准计算出每输送1吨泥沙需要消耗多少水等。

调水调沙对黄河的改变是多方面的。在泥沙冲刷方面,下游河道累计“清洗”泥沙超21亿立方米。在行洪改善方面,主河槽最小过流能力从不足2000立方米每秒提升至5000立方米每秒以上。在河床下切方面,下游河道主槽平均下切3.1米,有效缓解了“地上悬河”态势。在水库排沙方面,截至2025年汛前,小浪底水库累计排沙29.3亿吨,水库淤积减少、拦沙使用时间延长。

此外,连续应对强降雨,利用调水调沙成功排泄中游洪水,保障了流域安全。特别是2021年,面对罕见秋汛,通过预泄、拦洪、错峰、调沙组合拳,确保了黄河安澜。调水调沙期间,同步为河口三角洲补给生态水量14.6亿立方米,为三角洲湿地生态环境修复和生物多样性改善提供了坚实的水资源保障。

“黄河调水调沙理论与实践荣获201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通用项目)一等奖,这项融合传统智慧与现代科技的水沙调控技术,让千年黄河焕发新生,也为世界河流治理提供了中国方案。”黄委水旱灾害防御局方案处处长任伟说。

责任编辑:包景海 陈向阳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最新资讯
友情链接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