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浙江省舟山市定海区五峙山列岛上,向四周瞭望,数千鸟类时而群鸟栖息,时而结伴翱翔。每年5月—8月,成千上万的鸟类都会来此岛栖息繁衍,其中,不乏被称作“神话之鸟”的世界极度濒危鸟类、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中华凤头燕鸥。
五峙山列岛上的中华凤头燕鸥(浙江省林业局供图)
舟山市定海区五峙山列岛是浙江唯一的省级海洋鸟类自然保护区。在省、区、市共同支持下,五峙山列岛依托“智慧鸟岛”项目,对核心保护区进行生态修复,清除影响海鸟栖息繁殖的杂草和鼠蛇等不利因素,为鸟类栖息繁殖提供生态屏障,并对中华凤头燕鸥繁殖栖息地丫鹊山进行了生境改造,使其更符合繁殖习性,增强繁殖成功率。目前,这里共栖息着中华凤头燕鸥、大凤头燕鸥、黑尾鸥等珍稀鸟类成鸟约1.4万只。
浙江守护生物多样性,五峙山列岛是一个生动案例。近年来,围绕“打造生态文明高地”战略目标,浙江率先实施濒危物种抢救保护工程,率先开展野生动植物保护数字化改革,实施浙江省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拯救保护工程、浙江省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抢救保护行动“十四五”规划等一系列保护行动,高质量推进濒危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浙江方案”。
浙江先后编制实施了《浙江省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抢救保护工程行动方案》《浙江省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抢救保护行动“十四五”规划》,深入实施39种珍稀濒危物种抢救保护,建设9个濒危物种抢救保护基地,在全国率先开展朱鹮、中华凤头燕鸥、华南梅花鹿等旗舰物种保护专项规划编制,不断推动旗舰物种系统化、规范化抢救保护,打造浙江旗舰物种标志性成果。
截至2024年底,浙江共记录陆生野生脊椎动物790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92种、高等植物6100余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115种,濒危物种种群数量持续增长,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树保护率达到86%。
同时,浙江不断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以省、市、县三级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联席会议为依托,联合开展“清风”“网盾”等专项行动,形成打击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违法行为的高压态势。以“数字林业系统”建设为依托,坚持问题导向,谋划推进野生动植物多样性保护应用场景建设,加快提升智慧化管理水平。完成野猪危害防控国家试点任务,推动各地实施危害野猪应急猎捕,实现致害保险县级全覆盖。
在临安区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研专家团队多年来持续致力于华南梅花鹿等旗舰物种的研究。2003年,保护区第一次通过人工救助方式成功救活了野生华南梅花鹿幼崽,为建立华南梅花鹿半生态繁育模式提供了重要参考。专家团队采取栖息地修复、野外放归、人工繁育等措施,使华南梅花鹿种群数量从80多头增至370多头。保护区不仅构建了野生动物综合监测体系,还通过红外相机等设备,深入挖掘物种的行为特征,为物种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多年来,浙江省通过打造“实施单位+专家团队”模式,采取一物种一方案,有针对性地实施珍稀濒危物种抢救保护工作,促进物种种群数量稳步提升。
2014年,首次在德清就地野外放归33只朱鹮,实现了德清野外种群自然繁衍,种群已扩大到858只,其中人工繁育种群406只,大力推动朱鹮中国南方种群重建工作。成功建立宁波韭山列岛、舟山五峙山列岛、温州南麂列岛3处中华凤头燕鸥繁殖地,通过多年人工招引和栖息地修复,种群数量占全球85%以上,使浙江成为中华凤头燕鸥全球最重要的繁殖地。浙江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立了稳定的黄腹角雉人工种群,先后已野外放归55只,目前人工种群数量126只。通过建立救护中心、加强野外监测,舟山、金华等多地记录到中华穿山甲繁殖种群。百山祖冷杉原生母树仅存3株,开展人工辅助促进天然更新以来,目前野外回归种植4000余株。普陀鹅耳枥抢救保护成效显著,累计繁育普陀鹅耳枥超过4万株,普陀山野外回归数量达4000株,在浙江省内外营建普陀鹅耳枥野外人工种群30余处、数量7000株,为缓解普陀鹅耳枥珍稀物种的濒危现状奠定良好基础。
责任编辑:李圣薇 李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