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昔日,“孔雀东南飞”是许多农村人才外流的真实写照;而今,在仙游,“凤凰归巢”正成为新时代乡村振兴的“生力军”。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回归乡野、扎根农村,用智慧和汗水浇灌希望田野。
2024年以来,仙游县启动了2024—2026年“百个乡村CEO团队培育三年行动”,旨在培育一批具有实战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乡村经营管理人才,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2024年,度尾镇“柚相邻”共同富裕先行先试示范片区创新推出“柚乡党校”,设置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产业振兴、文化民俗、生态旅游等五大主题、19个“柚乡学堂”。通过整合片区内党群共富基地、主题党日活动基地、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等资源,构建“1+7+N”教学体系,为乡村培育一批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技能型人才。
2024年7月,大济镇党委牵头组织溪口、乌石等6个行政村以村集体资源、资产、资金入股,共同成立“善化里”共富有限公司,打造“公司+乡村CEO”运营平台。公司从村“两委”干部、乡亲及致富能人中选育6名“片区CEO”,负责管理运营。通过机制创新与资源聚合,将分散的乡村要素转化为规模化产业优势,打造仙游共富模式新标杆。
大济新协胜强村富民工坊利用原镇印刷厂1600平方米闲置厂房,引进新协胜集团合作运营,设置13条鞋面生产线、10台裁断机,叠加屋顶光伏增收,累计创造就业岗位约280个,村集体年增收70万元,群众人均年增收6万元。文殊强村富民工坊改造闲置校舍,与石狮贤光服饰商行合作,目前已带动20人就业,人均年增收6万元。全部投产后可新增就业40人,村集体收入年增16万元,实现“老校舍焕新生机”。
龙华镇金溪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黄世统介绍,该公司凭借“茶二代”留学归来的研发能力和先进设备,推出蜜香乌龙、金牡丹红茶等系列新品,赢得市场青睐。公司常年组织茶农开展品种改良和清洁化加工技术研究,建立检测中心、研发中心及基因库,以科技赋能传统茶产业。
菜溪乡探索乡村CEO运营新模式,引进福建农林大学廖红教授团队,统筹1500亩农田打造千亩田园综合体,划分为农耕研学、健康休闲等四大区域。与福建理工大学结对,依托“校地共建”对古厝群进行修缮活化,引入竹编、木雕、豆腐工坊及“状元宴”“御史家宴”等特色业态,打造“古厝夜游+家宴体验”新模式。
园庄镇入选省级闽台乡建乡创合作样板集镇,台湾建筑师团队入驻开展田野调查,量身打造设计方案,计划2年完成样板创建。围绕人居环境提升、乡土文化传承、产业培育等,该镇对特色资源进行保护与利用,着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和美乡村。
赖店镇以农文旅带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实现“农民增收、照顾家庭、兼顾农活”三不误。新周村党支部制定产业招引、人才吸引的“双引”政策,村党支部书记郑伟杰多次赴外地联络致富能人促成“回流”,多项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项目在村里落地生根。
社硎乡与闽江学院深化合作,成立木兰抽蓄文旅传播与移民技术教育基地,以传媒服务为切入点,聚焦乡村文化活动策划、短视频培训、网红孵化等,培育新农人,引领乡村振兴“新路”。
书峰乡线上搭建“莆仙书峰智慧农文旅”网络销售平台,线下组织大学生开展农特产品营销大赛。通过与闽江学院、九叶草集团等校企合作,培训电商人才,设计文创IP产品,提升枇杷、青黛深加工品牌附加值。
榜头镇光埔村创新实施“生态+科技+共富”战略,发展油茶、芦柑、橘柚等特色产业,建立“党支部+科技特派员+产业融合”机制,引进中国热带作物学会首席专家张生才提供智力支持。2024年仅芦柑种植就为村集体增收20多万元,“果香田园、诗画光埔”知名度不断提升。该镇还设置“木兰红”银发先锋岗,深入挖掘离退休干部特长,让老党员协助村“两委”工作。45名“银发三长”(河长、林长、网格长)常态化巡河巡林、服务网格,为社区治理注入“银色力量”。
游洋镇天马村与福建振莆旅游集团签约整村运营,村集体年保底收入10万元。整村运营后,假期日均游客超6000人次,新增农家乐5家、群众摊点40多个,养生民宿、非遗簪花、瀑布咖啡等业态落地。游洋镇以天马村、兴山村为试点,探索“整村运营”模式,推动文旅融合,带动强村富民。
从“孔雀东南飞”到“凤凰归巢”,仙游县以人才回流为引擎,以乡村CEO培育为抓手,正走出一条“归雁领航、产业兴旺、文化赋能、生态宜居”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作者单位:仙游县委报道组
责任编辑:李霞 陈媛媛 刘畅 王海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