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夏日喧嚣的“菌潮”已经退去,但澜沧江畔的滇西山林并未沉寂。在松针与栎叶铺就的温床中,秋日的精灵——鸡油菌,正悄然生长。它不与盛夏菌类争抢时节,却选择在秋风初起、夜露微凉时苏醒,这是它的生存之道。

“夏菌争鲜,秋菌得味。”这句流传在云南省保山市昌宁县耈街乡的古语,道出了自然循环的奥秘。鸡油菌的生长时节,恰是生态智慧的体现——它懂得在合适的时机展现生命的魅力,第一场秋雨是信号,持续的秋露则是滋养,它将夏季积蓄的阳光与秋季的清凉,融凝成独特的杏香。这香气里,不仅蕴含着山野的精华,更承载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密码。

在耈街,采菌从来不只是获取,更是一场与自然的对话。寨子口的大伯每日晨露未散时入山,随身带着竹篾背篓和软刷。他小心地拨开落叶,轻旋菌柄,用软刷拂去腐壤,再把菌窝重新掩盖好。“要让菌子呼吸,不能捂着。”这朴素的话语里,藏着世代相传的生态智慧。最可贵的是,这里的村民采菌时总会留下三分之一的菌根,保留菌丝以待来年采收。这种取之有度的智慧,让耈街的菌子生生不息。

鸡油菌的形态很美——菌盖从紧握的“拳”渐次舒展成翻卷的“喇叭”,肉质细腻却暗藏韧劲,这些特征都是它为了在萧瑟季节生存而演化出的生命智慧。外乡人常说耈街的菌子特别香,或许正是因为这味道里沉淀的不仅是秋露阳光,更有一方水土孕育的生态哲学。当鸡油菌那鹅黄色的身影在秋林中闪烁时,它不仅是自然的馈赠,更是生态平衡的见证。

“菌有菌时,人守人份。”当现代人还在探讨“可持续发展”理论时,耈街人早已用最朴素的方式践行着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哲学。都说山里人靠山吃山,但他们更懂得养山守山,他们相信万物有灵,每朵菌子都是大自然的馈赠。这种敬畏不是写在书本里的教条,而是体现在每个轻旋菌根的动作里和每句“今年少采些,明年才会长”的叮咛中。

鸡油菌的隐逸生长,村民的适度采摘,山林的无私馈赠,共同构成了一幅生态智慧的完整图景。这种自古以来与自然同步的生命节奏,或许正是我们应当重新发现和珍视的生存之道——不是征服自然,而是理解并顺应它的节律,在索取中懂得回馈,在收获时不忘延续。
(作者单位:云南省保山市昌宁县耈街乡人民政府)

责任编辑:段佳美 宝洁 何卿 李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