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科普博览 » 人文历史
  • 法治百科 · 普法词条 | 可撤销合同
    • 2022-09-23
  •  
  • 中华文化 | 本末 Ben and Mo (The Fundamental and the Incidental)
    中华文化 | 本末  Ben and Mo (The Fundamental and the Incidental)
    • 本末Ben and Mo (The Fundamental and the Incidental)本义指草木的根和梢,引申而为中国哲学的重要概念。其含义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其一,指具有不同价值和重要性的事物,根本的、主要的事物为“本”,非根本的、次要的事物为“末”;其二,世界的本体或本原为“本”,具体的事物或现象为“末”;其三,在道家的政治哲学中,无为之治下的自然状态为“本”,各
    • 《中华思想文化术语》编委会 2022-09-22
  •  
  • 法治百科 · 普法词条 | 定金 earnest money
    • 2022-09-21
  •  
  • 中华文化 | 安民 Give Peace and Comfort to the People
    中华文化 | 安民   Give Peace and Comfort to the People
    • 安民Give Peace and Comfort to the People安定百姓或让百姓安居乐业。中国古人认为,这是国家或治国理政者的基本职责和主要目标,也是执政者赢得民众拥护的基本前提,同时也是降低治理成本、争取更好治理状态的基础条件。而“安民”的根本在于保障百姓的实际利益,及时地发现、匡正政策或制度的缺失。这与“民惟邦本”的思想是相通的。The term means to ensure
    • 《中华思想文化术语》编委会 2022-09-20
  •  
  • 名言 | 诸葛亮:人之忠也,犹鱼之有渊
    名言 | 诸葛亮:人之忠也,犹鱼之有渊
    • 名言 | 诸葛亮:人之忠也,犹鱼之有渊诸葛亮,中国古代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责任编辑:杨娜
    • 2022-09-20
  •  
  • 中华文化 | 经学 Classics Scholarship
    中华文化 | 经学  Classics Scholarship
    • 经学Classics Scholarship研究儒家经典的学问。“经学”也称“六艺之学”,是围绕《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儒家经典展开的学问,包含对经典的训诂注疏、义理阐释以及对文本传承、学派源流等问题的讨论。“经学”的核心是通过对经典义理的不断阐释,表达阐释者对生活世界的秩序与价值的根本理解。It refers to the study of Confucian classics.
    • 《中华思想文化术语》编委会 2022-09-20
  •  
  • 中华文化 | 自治 Self-discipline/Self-control
    中华文化 | 自治  Self-discipline/Self-control
    • 自治Self-discipline/Self-control自己治理自己,包括修养自身德行、约束自己行为、管理自己事务等含义。在政治上,它属于“人治”范畴。它要求治理者顺应形势严格管好自己,以身作则,然后带动广大民众管好自己及自己的事情,进而达成整个社会的良好治理状态。近代以来,人们用它与autonomy和self-government对译,使“自治”一词演变为政治概念,指依据法律规
    • 《中华思想文化术语》编委会 2022-09-14
  •  
  • 名言 | 孔子: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名言 | 孔子: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 名言 | 孔子: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孔子,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论语》一书主要以语录体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责任编辑:韩宇辰
    • 2022-09-13
  •  
  • 中华文化 | 则 Rules
    中华文化 | 则  Rules
    • 则 Rules法则、规则。“则”既指天地自然运行的规则,也指人伦生活所遵循的法则。这些法则决定了生活世界的基本秩序,违背这些法则会导致混乱与灾祸。有人认为,天地与人事遵循着相通的法则,人事的法则来源于对天地之则的秉承或效法。也有学者认为,天地与人事有着各自不同的法则,互不影响。It refers to rules and principles. The term denotes not only nat
    • 《中华思想文化术语》编委会 2022-09-13
  •  
  • 名言 | 管仲:合则强,孤则弱
    名言 | 管仲:合则强,孤则弱
    • 名言 | 管仲:合则强,孤则弱管仲,中国古代哲学家、政治家,代表作《管子》。责任编辑:杨娜
    • 2022-09-12
  •  
  • 原来敦煌石窟是这样建造起来的!
    原来敦煌石窟是这样建造起来的!
    • 编者按甘肃省的敦煌石窟有无穷的奥秘,自1900年藏经洞发现以后,这座沉睡已久的千年宝库蜚声海内外,吸引了无数的人们前来探索他的奥秘。本篇作者杜永卫先生,在敦煌学习、研究、探索石窟四十年,对石窟彩塑、壁画的临摹复制以及文物修复都有着深入而独到的认识。请让我们跟随他的这篇文章,了解一下敦煌石窟是怎么建造起来的。敦煌石窟是如何建造的,是人们常问
    • 杜永卫 2022-09-12
  •  
  • 名言 | 孔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名言 | 孔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名言|孔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论语》一书主要以语录体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责任编辑:杨娜
    • 2022-09-11
  •  
  • 中华文化 | 自知
    中华文化 | 自知
    • 自知Know oneself/Self-knowledge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这是正确认识他人及一切事物的基础,也是不断超越自我、提升自我的前提。它往往是有智慧的人与杰出者的基本素质。它强调的是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主体精神的树立,与古希腊“认识你自己”的理念相通。The term means to have knowledge and understanding of one's strengths and weaknesse
    • 《中华思想文化术语》编委会 2022-09-11
  •  
  • 名言 | 荀子: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如学
    名言 | 荀子: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如学
    • 名言 | 荀子: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如学荀子,战国末期思想家、文学家。这句话意思是说,读书人不一定都要去做官,但为官者必须坚持读书学习。责任编辑:杨娜
    • 2022-09-11
  •  
  • 普法词条 | 不动产
    • 2022-09-10
  •  
  • 中华文化 | 知易行难 To Know Is Easy; To Act Is Hard
    中华文化 | 知易行难  To Know Is Easy; To Act Is Hard
    • 知易行难To Know Is Easy; To Act Is Hard对人伦日用之道的认知并不困难,真正的困难在于践行其道。这是中国古人对“知”“行”关系的一种认识,与“知难行易”的观念相对。这种知行观念将人的认知与行动视为既相区别又相联系的两个环节,并通过对“行”的困难的强调,避免知行脱节、知而不行的情况。It is not difficult to know the moral principles guiding
    • 《中华思想文化术语》编委会 2022-09-10
  •  
  • 名言 | 荀子:不诱于誉,不恐于诽
    名言 | 荀子:不诱于誉,不恐于诽
    • 名言 | 荀子:不诱于誉,不恐于诽荀子,战国末期思想家、文学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代表作《荀子》。责任编辑:杨娜
    • 2022-09-10
  •  
  • 名人名言 | 孔子: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名人名言 | 孔子: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 名人名言 | 孔子: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孔子,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论语》一书主要以语录体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责任编辑:杨娜
    • 2022-09-09
  •  
  • 法治百科 · 普法词条|民事欺诈行为
    • 2022-09-09
  •  
  • 中华文化 | 至乐无乐 Utmost Happiness Lies in Not Aware of the Happiness
    中华文化 | 至乐无乐  Utmost Happiness Lies in Not Aware of the Happiness
    • 至乐无乐Utmost Happiness Lies in Not Aware of the Happiness至高的快乐是内心祥和而超越乐与不乐的判断。庄子认为,快乐应该依从于自己的本心,如果以世俗观念为判断依据,可能会背离生命的本质;如果为情感和欲望所驱使,可能会伴随失落与伤害。快乐与否的判断实际上源于对利害得失的判断,而利害得失是相对的、可变的,因此,忘却得失利害、没有了快乐意念
    • 《中华思想文化术语》编委会 2022-09-09
  •  
 «上一页   1   2   …   19   20   21   22   23   …   31   32   下一页»   共638条/32页 
 
按分类浏览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友情链接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