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科普博览 » 科技博览 » 正文

科技名词 | 假性记忆 pseudomnesia

发布日期:2022-09-12  来源: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  浏览次数:206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核心提示:假性记忆pseudomnesia定义:瞬间感觉当前发生的事和看到的景象,都曾经出现过,但实际上并没有发生过的现象。学科:物理医学与康复_康复功能评定_认知与精神心理功能障碍评定相关名词:器质性遗忘综合征 记忆倒错 虚构图片来源:视觉中国【延伸阅读】2010年上映的美国科幻电影《盗梦空间》,你看过没有?影片中讲述了主人公设法进入某个人的梦境,给对方植入假性

假性记忆  pseudomnesia

定义:瞬间感觉当前发生的事和看到的景象,都曾经出现过,但实际上并没有发生过的现象。

学科:物理医学与康复_康复功能评定_认知与精神心理功能障碍评定

相关名词:器质性遗忘综合征 记忆倒错 虚构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延伸阅读】

2010年上映的美国科幻电影《盗梦空间》,你看过没有?影片中讲述了主人公设法进入某个人的梦境,给对方植入假性记忆。对没有经历过的事情,要编造出对它的记忆,这在现实生活中可能吗?

针对这样的疑问,美国认知心理学家伊丽莎白·洛夫特斯进行了心理学实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如果我们从别人那里听到一个虚构的故事,就可能将其与自己实际经历过的不同记忆结合到一起,在心中编造出那个故事,并在大脑中形成假性记忆。

在大学的心理学课上,洛夫特斯提出了一个课题,让学生们编造一个没有实际发生过的事情,并试着将这件事输入他人的记忆。一名学生给自己14岁的弟弟一个笔记本,笔记本上写着一些真实的回忆,也夹杂着一些没有实际发生过的事情。结果,他的弟弟读了以后,把上面的内容与其他实际事件的记忆联系起来,并在日后把笔记本上写的虚构事情当作真实记忆讲述出来。

1995年,洛夫特斯以24名18~53岁的实验参与者为对象进行了同样的实验。结果显示,24人中有6人把虚构事件当成了实际事件,回答说“真的发生过”。

科学家在20世纪90年代曾经做过很多编造假性记忆的实验。后来发现了一个问题:即使向被试者揭穿内幕,告诉他那不是真实的事情,但仍有人坚持相信这是真实的记忆。也就是说假性记忆是会被固定下来的,这被认为在伦理上存在问题。因此,现在基本上不再进行这样的实验。

在刑事案件的审讯中存在这样一个现象,即“假招供”——自己明明不是犯人,却因为认为自己可能是犯人而认罪。研究认为,审讯者对嫌疑人多次讲述案件的情节,有可能会让对方产生假性记忆。

责任编辑:张鹏辉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最新资讯
友情链接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