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科普博览 » 科技博览 » 正文

骨骼肌肌间脂肪多,心血管病风险高

发布日期:2025-11-13  来源:阜外说心脏  浏览次数:8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核心提示:肌间脂肪是散布在肌纤维或肌肉群之间的独特脂肪组织。研究已表明,肌间脂肪组织具有促炎作用,这可能影响邻近肌肉组织的代谢功能和胰岛素敏感性。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障碍在肥胖人群中普遍存在,且随着体重指数(BMI)的增加而恶化。欧洲心脏杂志发表的一项研究发现,对于非阻塞性冠心病患者,不管BMI如何,骨骼肌肌间脂肪增加与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障碍和心血管不良结局相关。这是首个关于肌间脂肪对心脏病影响的研究,连续纳入669例缺血性且非阻塞性冠心病患者,均接受PET/CT检测评估心脏功能,46%患者为肥胖(BMI30~61k

肌间脂肪是散布在肌纤维或肌肉群之间的独特脂肪组织。研究已表明,肌间脂肪组织具有促炎作用,这可能影响邻近肌肉组织的代谢功能和胰岛素敏感性。

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障碍在肥胖人群中普遍存在,且随着体重指数(BMI)的增加而恶化。

欧洲心脏杂志发表的一项研究发现,对于非阻塞性冠心病患者,不管BMI如何,骨骼肌肌间脂肪增加与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障碍和心血管不良结局相关。

这是首个关于肌间脂肪对心脏病影响的研究,连续纳入669例缺血性且非阻塞性冠心病患者,均接受PET/CT检测评估心脏功能,46%患者为肥胖(BMI30~61kg/m2),PET正常,左心室射血分数正常。

皮下脂肪组织(SAT)、骨骼肌(SM)和肌间脂肪组织(IMAT)通过第12胸椎水平CT检测(见下图)。

中位随访6年,研究终点为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包括死亡和因心肌梗死或心力衰竭住院。

为了量化肌间脂肪量,研究者采用肌肉脂肪分数,即肌间脂肪组织/(骨骼肌+肌间脂肪组织)。

研究发现,无论其他已知的危险因素和BMI如何,肌肉脂肪分数每增加1%,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障碍风险增加2%,MACE风险增加7%。

另外,骨骼肌减少和肌间脂肪增加均与冠状动脉血流储备降低独立相关,BMI或皮下脂肪组织与冠状动脉血流储备降低不相关。

冠状动脉血流储备低(每降低1个单位)、肌间脂肪增加(每增加10cm2),MACE增加78%、53%,而骨骼肌增加和皮下脂肪组织增加(每增加10cm2)均降低MACE风险(HR=0.89、0.94)。

冠状动脉血流储备与肌间脂肪组织之间存在显著的相互作用,而非BMI,同时患有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障碍和肌间脂肪组织的患者MACE风险最高。

研究者指出,肌肉间脂肪可能会导致炎症和葡萄糖代谢改变,进而导致胰岛素抵抗和代谢综合征,这些慢性病变会损伤心血管。

而且BMI并不能很好地反映肥胖相关的心血管风险,而检测肌间脂肪能识别心脏病高危人群。这对于理解脂肪和肌肉调节型肠促胰岛素对心脏健康的影响尤其重要,包括新型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

来源: Skeletal muscle adiposity, coronary microvascular dysfunction, and adverse cardiovascular outcomes. Eur Heart J. 2025 Jan 20.

责任编辑:朱柳媛 汪碧蓉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最新资讯
友情链接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