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科技论坛 » 调查研究 » 正文

探访松溪百年蔗 讲述生态致富经

发布日期:2022-09-27  来源:“学习强国”学习平台  浏览次数:208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核心提示:创作手记:一般来说,甘蔗宿根的寿命是3年至6年,在西印度洋普格里卡岛寿命最长的甘蔗宿根,也只有25年。然而在福建省松溪县郑墩镇万前村有一片被村民世代守护的“百年蔗”,令人称奇的是,母蔗宿根生长了近三百年,依然繁茂如初。从2017年首届百年蔗旅游文化节开始,这片被村民们世代守护的甘蔗林,生机勃发,已成为松溪绿色产业的“金字招牌”、闽北“点绿成金


创作手记:

一般来说,甘蔗宿根的寿命是3年至6年,在西印度洋普格里卡岛寿命最长的甘蔗宿根,也只有25年。然而在福建省松溪县郑墩镇万前村有一片被村民世代守护的“百年蔗”,令人称奇的是,母蔗宿根生长了近三百年,依然繁茂如初。

从2017年首届百年蔗旅游文化节开始,这片被村民们世代守护的甘蔗林,生机勃发,已成为松溪绿色产业的“金字招牌”、闽北“点绿成金”的示范样本。

万前村三面环水、一面靠山,地理位置闭塞,交通不便。然而正是缘于交通不便,小山村意外地保住了300年前的“宝贝”。近年来,众多专家、教授慕名而来,开展科研考察。

由于工作原因,我们时常会与百年蔗不期而遇。青山起伏,碧溪环绕,一块块整齐的蔗田,错落俨然的屋舍,在山水之间,徐徐铺展开来。远远望去,成片的百年蔗,如同密密麻麻的芦苇,随风起伏、碧浪涌动。我们来到百年蔗核心区,四周用护栏围起,发现与其他甘蔗相比,其“腰杆”更细一些,“肤色”更白一些,从表像上看,可谓其貌不扬;从地下看,着实与众不同——百年蔗根系发达,在疏松的沙质土壤下,纵横交错、自由伸展,为甘蔗的生长提供更加充足的水分和养分。据当地村民介绍,这种貌似芦苇的甘蔗,本名就叫“芦蔗”。

在母蔗园旁的凉亭中,微风徐来,吃一口红糖,棕黄色的糖块,甜而不腻,入口即化,香甜绵密的口感,酷似巧克力,配一口松溪九龙大白茶,糖的甘美与茶的醇香相交融,让人赞不绝口。

今年6月,我们接到通知,需要对松溪百年蔗进行深入宣传,把百年不腐的神奇告诉世人。会上,我们讨论百年蔗起源、栽培系统、古法熬制红糖工艺,讨论文章的构架,会议一直持续到凌晨。第二天一大早,大家便开始分工协作,从五个部分细致地阐述百年蔗的前生后世,让我们对百年蔗有了全面了解。从宣传部指导、专家讨论、多次商讨到最终定稿,每字每句每张配图都细致斟酌,让我们深刻体会到作为新闻工作者要想写出好作品必须扎根基层、多学多问、勤于思考。要综合多方面信息,不断挖掘、感受、倾听,才能梳理出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宣传材料,才能更好地发挥新闻舆论引导作用。

从一根蔗发展到一个产业,成了当地农民的“生活蔗”“致富蔗”。从百年蔗身上,我们得到了启迪: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大自然也将会给予我们最大的回馈。如今,百年蔗已成为松溪独一无二的名片。(来源:福建省松溪县融媒体中心)

评委点评:

“地方性”与“基层性”是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底色,如何将其转化为内容生产上的优势,《松溪百年蔗的传奇与新生》给出了亮眼的答案。这篇作品最突出的特点是“以小见大”,从百年蔗这个小切口入手,层层递进到了生态保护与脱贫致富的大主题,这个递进的过程绝非刻意拔高,而是通过详实的文献与生动的讲述建立起历史与当下的联系。甘蔗平常,松溪百年蔗却不平常,作品通过环环相扣、引人入胜的叙述,使其“不平常”呈现出了丰富的意象层次,既没有泛泛而谈,也超越了就事论事。整篇文章内容饱满而不散乱,兼具故事性与知识性,行文流畅,文字考究,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统筹:黄宝峰

策划:锦林

编辑整理:郭蓉蓉 武菲

海报设计:姚玮

责任编辑:刘鹏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最新资讯
友情链接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