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源县作为国家级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拥有中国传统村落30个,被誉为“徽文化大观园”。2023年10月11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婺源县秋口镇王村石门自然村考察时强调,要保护好自然生态,把传统村落风貌和现代元素结合起来。婺源坚持“将徽派进行到底”,出台《婺源县古村落、历史文化名村、古建筑保护管理暂行办法》等文件,实施规划先行、联审联批、带图审批制度,2023年对43户村民建房设计图进行前置审批,制止8起破坏行为。坚持“将思政引领到底”,创新“景村”党建,出台《关于“景村”党建引领传统村落保护的实施方案》,完成3810栋传统建筑“身份认定”,两次面向全球招募古建民居“宿主”,19栋老城区古建筑成功认领。坚持“将资金整合到底”,县级专项资金从2012年100万元/年增至1000万元/年,2023年投入维修资金1379万元,撬动社会投资不低于5亿元,推动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保护格局。
“古树高低屋,斜阳远近山。林梢烟似带,村外水如环。”清代诗人齐彦槐笔下的家乡婺源,如同一幅古韵悠悠、诗意绵绵的水墨画卷。作为古徽州“一府六县”之一,江西省婺源县是我国“三大显学”之一徽学的重要发祥地,是国家级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有中国传统村落30个,传统建筑、文物古迹遍布城乡,被誉为“徽文化大观园”。
婺源传统村落藏风聚气、聚族而居,耕读传家、人文蔚起,讲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赣风徽韵、独树一帜。2023年10月11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婺源县秋口镇王村石门自然村考察时强调:“希望你们保护好自然生态,把传统村落风貌和现代元素结合起来,坚持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把乡村建设得更美丽,让日子越过越开心、越幸福!”
盛夏的婺源,群峰叠翠,溪涧鸣琴,“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杂志社与上饶市委宣传部组成联合调研组,沿着习近平总书记足迹,走进梦里老家婺源,探寻保护传统村落、促进乡村振兴的“婺源实践”。
坚持“将徽派进行到底”,唤起“浓浓乡愁”。坚持科学规划,整合部门力量,严格监管审批,激活传统村落蕴藏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景观。一是注重规划先行。出台《婺源县古村落、历史文化名村、古建筑保护管理暂行办法》《婺源县古村落古建筑保护利用方案》《婺源县古建筑全球认购认领保护工作实施方案》《上饶市婺源传统风貌保护传承条例》等文件法规,将传统村落保护纳入每年县里对乡、村两级的考核内容和党员干部的离任考核指标。利用城乡总体规划暨“多规合一”试点契机,做到全域规划、全域统筹,使城乡处处都彰显生态理念,让传统村落既留住“一砖一瓦”,也维持“一草一木”,处处呈现美丽景观。二是创新联审联批。成立婺源县古村落、历史文化名村、古建筑保护委员会,每季度定期召开联审联批会议,研究解决传统村落保护各项具体问题。整合自然资源、文广旅、财政、城管、公安、消防救援等部门力量,对传统村落实行动态巡查,呵护“徽文化大观园”。例如,2023年,婺源巡查监管队伍在李坑、水岚、延村等6个传统村落制止8起破坏历史风貌建房和在核心保护区开发民宿等行为,树立保护传统村落的良好风气。同时,针对传统建筑居住条件较差问题,引导村民对古宅进行宜居性微改造。三是坚持带图审批。组织专家团队设计16套符合传统村落风貌的农房建设图集,免费提供百姓建房选择,严格落实带图审批制度,“求同存异”。整合各方力量,完善传统村落水、电、气、网络、邮政等设施建设,改善人居环境。2023年,婺源联审联批会议对传统村落43户村民建房设计图进行了前置审批,切实将“把传统村落风貌和现代元素结合起来”落到实处。近年来,婺源举办传统建筑工匠专题培训28期,为2800多名能工巧匠“传经送宝”,对散落城乡的8000多幢非徽派建筑进行“改徽、保徽、建徽”,达到了“远看改色调,近看改符号,整体成风貌”的效果。
坚持“将思政引领到底”,护住“悠悠乡土”。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树立正确政绩观,注重将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引入当地乡村建设和传统村落保护中来,打造“活着的传统村落博物馆”,建设中国式和美乡村。一是创新“景村”党建。婺源县委立足“全域皆景、村村是景、村景相融”的特色县情,创新实施“景村”党建引领传统村落保护工程。成立以县委书记为组长的“景村”党建引领传统村落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出台《关于“景村”党建引领传统村落保护的实施方案》《关于开展“五联共建 扮靓千年古县”活动的实施方案》《关于持续深化“景村”党建引领提升服务全域旅游质效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在建强传统村落所在村党组织、创新资金保障方式、拓宽人才支撑路径、加强专业技术指导、健全传统村落保护体系等17个方面发力,做到“一年抓创建、两年抓巩固、三年抓提高”,凝聚传统村落保护强大合力。二是强化整体保护。做好“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工作,成立2023—2024年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婺源县2023—2024年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工作方案》,完成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规划编制工作和有关项目建设,如投资1000万元实施传统建筑保护项目(一期),维修传统建筑26幢,确保“屋有人修”;完成散布在30个中国传统村落中的传统建筑保护标志牌制作和上墙工作,确保“房有人管”。三是深耕村落活化。各级党组织对散布城乡的传统村落古建民居进行全面摸底确权,为3810栋传统建筑完成穷根溯源“身份认定”。在此基础上,创新制定“所有权人和村集体流转一批、乡贤和新村民认养一批、全球招募认领一批、企业开发一批、旅游和民宿开发活化一批”等办法,打造推广“古屋贷”等金融产品,推动传统村落科学保护与活化利用。自2022年起,婺源两次面向全球招募古建民居“宿主”,老城区19栋古建筑成功认领“宿主”。推出10个传统村落面向全球公开招募“传统村落运营商”,打造“国际乡村度假旅居目的地”。其中,溪头乡龙尾村成功引进步长药业公司“盘活”21栋古宅打造民宿集群,旅游旺季“一房难求”。厚塘庄园、流苏小筑民宿被全国旅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评为全国甲级旅游民宿。
坚持“将资金整合到底”,留住“脉脉乡亲”。“绿杉野屋,落日气清。”传统村落不仅是文化遗产,也有着重要的生态涵养功能、令人向往的休闲观光功能和独具魅力的文化体验功能。一方面,发挥村民主体作用。为发挥村民保护传统村落(建筑)的主体作用,婺源县财政每年安排古村落、古建筑保护专项资金,对村集体经济组织、原住村民、认购认领古建筑的新村民维修古建筑进行奖补。专项资金从2012年的100万元/年,增加到了现在的1000万元/年,村民维修古建筑补助资金最高可以拿到5万元,最低不少于0.8万元。2023年,婺源维修中国传统村落的传统建筑187幢,共投入维修资金1379万元,其中县级古建筑保护专项资金545万元,村民自主配套资金834万元,创历史新高。通过发挥财政奖补等政府引导作用,使得“保护传统格局、历史风貌、空间尺度”成了村民们的口头禅。自2012年设立古村落、古建筑保护专项资金以来,婺源县财政累计投入专项资金4600万元,村民累计投入维修资金1.6亿元,共维修传统建筑1467处。另一方面,发挥社会助力作用。“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近些年,一些有情怀、有实力的文化创客慕名来到婺源,把古建民居租赁下来改造成古宅民宿,打造中国乡村民宿“婺源样板”。为此,婺源各级党组织主动对接服务,为有意向投资维修古建民居的客商和屋主“牵线搭桥”,促成双方达成意愿,由客商打造经营古宅民宿,成为人们养生养老、创新创业、生活居住的新空间。例如,江西丰城的范向东租赁思口镇思溪村老宅,投资500万元打造“七叶衍祥”民宿;广东东莞的冯丽君投资1000万元在思口镇延村、江湾镇上坦村租下老宅,打造明训堂和云水谣民宿;英国人爱德华夫妇在延村投资1200万元,利用老宅打造“天净沙”民宿等。一批外来创业者扎根婺源传统村落,经营咖啡店、奶茶店、酒吧、茶吧、歌厅等,不仅自己定居下来,还将亲戚朋友也接来一起生活,成了“新村民”。例如,浙江台州的李亚红在沱川乡理坑村经营奶茶咖啡店,不仅卖奶茶咖啡,还开展手工制作培训,给游客带来了新体验;北京小伙高璐放弃大都市,安居理坑村,经营咖啡酒馆,乐当“下里巴人”。据了解,婺源先后撬动企业投资、社会资金、百姓筹资等逾13亿元保护传统村落。其中,社会投资不低于5亿元,维修了数百幢古建筑,形成了延村古宅民宿集群区。在《高老爷夫妇的婺源乡居生活》作者眼中,婺源的乡居生活就是中国版“永远的普罗旺斯”,是当代陶渊明们的梦境之地。
习近平总书记在婺源考察调研时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既要有城市的现代化,又要有农业农村现代化,我很关注乡村振兴。”婺源坚持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把保护传统村落和引入现代元素结合起来,把乡村建设得更美丽,找到实现生态价值转换的有效途径,让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把习近平总书记擘画的“愿景图”变成美好生动的“实景画”,带给我们诸多启示和思考。
要坚持思政引领。婺源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建立县级领导干部联系传统村落制度,将“思政引领传统村落保护”纳入基层党建“书记领航”项目,成立县委书记挂帅的领导小组,常态化调度推进,构建“点状文化遗产、线性文化廊道、城乡面域肌理”的立体保护格局,让婺源传统风貌得到更加系统的制度保护。将传统村落保护融入乡村振兴、基层思政工作中,大力激发基层党员干部创业干事的热情,以党员干部带动乡村百姓,引导群众“听党话、跟党走”,在日常一言一行中自觉践行村规民约,共同完善约定传统风貌保护措施,实现治理触角向基层末梢的深度延伸。
要坚持人民民主。人民是最好的老师,基层是最大的课堂。婺源有着“中国最美乡村”的美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传统风貌是其最重要也是最独特的符号。2024年春,上饶市人大常委会组建婺源传统风貌保护传承立法工作专班。一年间,专班人员走遍婺源全部乡镇、20余个村落,与村中老者、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民宿经营者围坐交谈,让全过程人民民主在青砖黛瓦间落地生根。“青砖灰瓦马头墙,新盖的屋得跟祖辈留下的老宅子一个样”“加大三雕手艺保护传承力度”……一条条带着泥土气息的群众建议变成白纸黑字的《上饶市婺源传统风貌保护传承条例》,让婺源的县城与乡村既有风貌感又不失烟火气,在“形神兼备”中蓬勃发展。
要坚持“两山”理念转化。优美的自然环境本身就是乡村振兴的优质资源,要找到实现生态价值转换的有效途径,让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婺源通过政策引导与制度激励,鼓励公民、法人及其他组织以捐赠、认领、租赁、投资、提供技术服务等多元形式,深度参与传统风貌的保护与传承,推动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全域保护格局。在此基础上,做好“田园变公园、农房变客房、劳作变体验”文章,使得“油菜花海、晒秋赏枫、古宅民宿、梦里老家”等传统风貌景观IP熠熠生辉,形成以理坑为代表的写生艺术区、以甲路为代表的纸伞非遗区、以大畈为代表的砚雕产业区等,开辟了“传统村落+民宿度假”“传统村落+影视文创”“传统村落+电商直播”等“一村一产业”。如今,婺源30个中国传统村落所属的行政村中,24个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超过20万元,其中8个村超过50万元、6个村超过100万元,诠释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内涵,朝着打造“乡村振兴样板县”勇毅前行。
(执笔人:李小标 朱彦 赵雨欣)
责任编辑:姜晓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