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科技论坛 » 调查研究 » 正文

交易模式升级盘活土特产

发布日期:2025-10-06  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夏先清 杨子佩  浏览次数:9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核心提示:走进河南省信阳市淮滨县期思镇曹圩村千亩芡实种植基地,10来名工人分散在田间忙碌,没几分钟,装满芡实果的盆就堆得冒了尖。从田间采收的芡实果,随即被送进自动化剥壳流水线。另一端,工人们有条不紊地清洗、筛检、打磨,芡实进入初加工环节。今年,交易模式迎来“升级”,告别了过去“凌晨3点赶早市”的奔波。“以前都是群众自发凑的小交易市场,天不亮就得往

走进河南省信阳市淮滨县期思镇曹圩村千亩芡实种植基地,10来名工人分散在田间忙碌,没几分钟,装满芡实果的盆就堆得冒了尖。从田间采收的芡实果,随即被送进自动化剥壳流水线。另一端,工人们有条不紊地清洗、筛检、打磨,芡实进入初加工环节。

今年,交易模式迎来“升级”,告别了过去“凌晨3点赶早市”的奔波。“以前都是群众自发凑的小交易市场,天不亮就得往那跑占位置。现在政府统一安排在豫南芡实交易中心,做买卖轻松多了!”种植户廖晓倩说,“今年交易中心举办首届芡实节,特别热闹,果子不愁卖。”

在芡实节活动现场,果实圆润饱满、色泽鲜亮,成为省内外采购商争抢的“香饽饽”:有的围在摊位前翻拣样品、称重议价,订单很快敲定;直播区内,电商达人举着芡实产品热情吆喝,线上订单不断刷新。据统计,仅芡实节开幕当天,交易额就突破5万斤。

期思镇有着2000多年的芡实种植史,曾因交易分散、价格波动,农户们一度“丰收不增收”。如今,豫南芡实交易中心投用,彻底改变这一局面——价格公示表清晰明了,标准化检测流程全程护航,交易透明省心。“种了20多亩,今年已经收了两茬,亩产大概500斤,比往年多卖近2000元。”种植户陈志海说。

如今的淮滨,形成“种植-采摘-加工-销售”的完整产业链条。多条深加工生产线满负荷运转,新鲜芡实经清洗、剥壳、包装等粗加工后,通过冷链物流发往全国商超,3天就能端上消费者的餐桌。数据显示,目前淮滨芡实年产值已突破5000万元,带动近2万农户增收。当地通过“村党组织+合作社+农户”的联动模式,盘活数千亩低洼闲置土地,培育出“思芡”等特色品牌,入选省级农产品地理标志。

“我们要挖透芡实的全链条价值,让农民享受丰收红利,让这小小芡实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金钥匙’。”豫南芡实交易中心负责人刘振说。(记者夏先清 杨子佩)

责任编辑:程亚惠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最新资讯
友情链接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