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科技论坛 » 调查研究 » 正文

一场关于预制菜的民意调查

发布日期:2025-09-16  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佘颖  浏览次数:9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核心提示:消费者是最终为预制菜买单的人,筑牢信任的关键在于信息透明。西贝与罗永浩的争论引发公众关注,相当于一场关于预制菜的民意调查。去年3月,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多部门印发通知明确预制菜范围,但消费者、商家与政策对预制菜的认知仍存错位。消费者基于生活经验的判断应成为国标制定的重要参考。餐饮业已分化为“效率型”与“体验型”两条路径:前者如肯德基、萨莉亚坦承使用预制菜,后者以“新鲜现炒”吸引顾客。预制菜已是生活一部分,规范生产并不等于低质,但选择权应在消费者手中,明示成分、诚信经营才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消费者是最终为预制菜买单的人。筑牢信任、打消消费者顾虑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让信息透明。商家明确告知哪些是预制、哪些是现做,不玩文字游戏,不混淆概念,消费者自会做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

西贝和罗永浩的一场争论,把很多人的目光从外卖页面重新拉回了线下餐厅。在预制菜国家标准尚未正式出台之际,有这样一场大讨论或许不是坏事。热搜推动公众关注,相当于进行了一场关于预制菜的民意调查。

争论中,很多人呼吁尽快出台预制菜国家标准,这确实是解决当前预制菜争议的关键一步。去年3月,市场监管总局曾联合多部门印发《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 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首次在国家层面明确预制菜范围。不过,从这次激烈的意见对撞中可以看出,消费者眼中的预制菜、商家口中的预制菜和政策文件中的预制菜,说的好像不是同一回事。

消费者心里有自己的一杆秤。我们可能搞不懂预制菜的官方定义,但直觉告诉我们:冷冻18个月的腌鱼、开袋即热的料理包,不太符合普通人对“现做”的定义。这种基于生活经验的判断,往往比行业术语更深入人心,理应成为预制菜国标制定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参考。这提醒有关部门,出台相关标准时,不仅要考虑行业发展趋势,还应考虑消费者体验与接受度,最大限度寻求多方共识。

餐饮业真正的“当家菜”是信任。我们去一家苍蝇馆子,是相信老板的手艺;多花钱吃米其林、黑珍珠,是相信品鉴的标准;走进麦当劳、肯德基,是相信统一的品控。这种信任需要“慢炖”,却极易“煳锅”,有时候,可能就因为一道未经明示的预制菜导致口碑反转。筑牢信任、打消消费者顾虑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让信息公开透明:商家明确告知哪些是预制、哪些是现做,不玩文字游戏,不混淆概念,消费者自会做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对此,商家和相关标准都应回应消费者的合理期待。

市场的反应往往快于标准,如今的餐饮业已悄然分化出两条路径:

一种是“效率型”餐饮。一些连锁快餐、外卖专门店大大方方用预制菜,追求标准化与出餐速度。像肯德基、萨莉亚等,消费者清楚它们的模式,该买单的还是愿意买单。

另一种是“体验型”餐饮。很多大排档、特色店挂起显眼的“新鲜现炒”“手工现制”招牌,核心卖点是技艺和锅气。最近,很多现炒餐馆开启了后厨直播,大厨们乐呵呵地颠锅、翻勺、旺火爆炒,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热腾腾的烟火气,喜欢热乎气的客人应该爱这一口。

餐饮行业的分化就像喝咖啡,有速溶咖啡的高效稳定,也有手冲咖啡的慢萃香浓,很难说哪个好哪个不好,只要明码标价、诚信经营,都有自己的受众群体。

预制菜已经发展成为大产业了,不仅很多餐饮企业用,不少家庭隔三岔五也会买点快手菜。在食品工业日趋发达的大背景下,规范的预制菜并不等于廉价或不安全。虽然口感可能不如现炒,保存期又那么长,听起来也有点儿劝退,但正规企业其实比很多小馆子更重视食品安全。用优质原料做的预制菜,成本说不定比一些小店的“现炒”还高。

既然预制菜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那么一个简单的道理就需要被重申:吃什么、怎么吃,最终选择权应在消费者手中。消费者是最终为预制菜买单的人,他们的信任与认可,才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责任编辑:何烨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最新资讯
友情链接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