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科普博览 » 生态环保 » 正文

青海:全民共建自然保护地典范

发布日期:2025-01-04  来源:青海学习平台  作者:张多钧 才贡加 王玉莹  浏览次数:191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核心提示: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当中,三江源国家公园无疑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它承载着我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重大使命,是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制度创新成果。三江源国家公园自建设伊始,就秉持着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双轮驱动的理念,政府精心构建的顶层设计与规划是坚固基石,为整个保护工作奠定了稳固的基础,强有力地确保了保护工作的有序开展与持续推进;社会参与如同细密

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当中,三江源国家公园无疑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它承载着我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重大使命,是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制度创新成果。

三江源国家公园自建设伊始,就秉持着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双轮驱动的理念,政府精心构建的顶层设计与规划是坚固基石,为整个保护工作奠定了稳固的基础,强有力地确保了保护工作的有序开展与持续推进;社会参与如同细密的网络,广泛而深入地渗透到各个层面与角落,悄无声息却又持续不断地汇聚起来自社会各界的强大力量,有力推动了国家公园全民公益性目标的实现,使得生态保护成果能够惠及全体民众,共同助力实现国家公园全民公益性这一意义深远的目标。

黄河源湖泊密布。

“一户一岗” 共筑美好未来

三江源国家公园在全国乃至全世界众多国家公园中,以其独具匠心的建设模式脱颖而出,其中“一户一岗”的创新性举措使其与其他国家公园形成鲜明区别。

三江源国家公园是牧民世世代代繁衍生息的家园,他们生于斯、长于斯,与这里的每一寸草原、每一座山川以及每一条河谷都结下了难以割舍的情谊。草原上的每一株青草、河流中的每一滴水,都承载着他们童年的欢笑、成长的记忆以及对生活的热爱。

家住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黄河乡阿映村的南周,家里没有牛羊,仅靠面积不大的草山维持生计,此前全家收入来源单一,只能依赖外出务工。

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启动后,南周的生活发生了变化,他成了一名生态管护员,重新踏上草原,肩负起守护草原的职责。这份工作对于南周来说,不仅仅是一份谋生的手段,更是他与家乡重新紧密相连的情感纽带。

稳定的收入让南周家的生活有了可靠的保障,再也不用为生计发愁,更重要的是,他的心终于有了归属,回到熟悉的草原,内心满是安定与踏实,日子越过越好。

三江源国家公园积极探索创新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模式,致力于将生态保护、民生改善、绿色发展有机结合、协调联动,每年投入补助资金3.7亿元,让17200多名生态管护员,拥有了一份体面的工作以及稳定可观的收入。

不仅如此,随着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环境日益向好,生态管护员并没有满足于现状,而是以敏锐的洞察力捕捉到其中蕴含的发展机遇。

对于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县昂赛乡年都村牧民格英来说,起初,他只是怀揣着守护家乡绿水青山的那份质朴初心,认真负责地开展生态管护工作。然而,在日复一日的巡护过程中,他偶然间发现了一个新的增收途径。

雪豹,因其独特的魅力和稀少的数量,深受外界的广泛关注。格英每次在巡护时遇到雪豹,会拿起拍摄设备,定格这些珍贵动物的瞬间,将这些记录雪豹珍贵瞬间的照片和视频素材进行销售,成功地将生态保护与提高生活质量紧密融合在一起。

2021年,三江源国家公园正式设园,范围进一步扩大,黄河源的约古宗列曲、长江源的格拉丹冬、当曲以及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都完整纳入其中,公园面积也从原来的12.31万平方公里扩增至19.07万平方公里。这一重大举措意味着将会有更多的牧民能够参与到生态管护工作中来,真正实现了生态保护与民生发展的深度融合,让全民公益性在三江源国家公园的建设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凝聚力量 共绘生态画卷

三江源国家公园的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开启了我国国家公园体制创新探索的先河。成绩的背后,社会力量所发挥的作用不容小觑,为公园的建设与发展注入了活力。

社会力量作为生态保护工作中的重要补充,在提升生态保护的覆盖度与精准性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治多县有一支队伍,他们身着绿制服,戴着白手套,拿着编织袋,穿梭于公路、街道、草场,捡拾垃圾。

治多县地处三江源国家公园长江源(可可西里)核心区,有着“万里长江第一县”的美称。2010年,江文朋措和朋友在一次游玩中,看到美丽的草场脏乱不堪,当即决定成立一支环保志愿队。

起初,这支队伍的行动在偌大的草原并未引起太多关注,在日复一日的坚持下,越来越多的人被感染,机关单位的职工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投身到垃圾清理工作中;校园里的学生,课余时间跟着志愿队一起行动;就连平日里工作繁忙的医护人员,也穿上了象征着环保与希望的“小绿”制服。

经过多年发展,这支队伍不断壮大,如今已正式更名为“三江源国家公园治多生态环保协会”,成为三江源国家公园长江源(可可西里)园区治多管理处下属的一个专业且极具影响力的协会。

三江源国家公园地域广袤,生态系统复杂多样,仅靠政府有限的管理力量,实现全方位、无死角的生态保护,无疑是一项极其艰巨的挑战,而众多社会力量的参与,使得公园内的每一寸土地、每一个角落都能得到悉心守护。

像三江源这样一个规模宏大的国家公园,其建设涉及生态保护设施建设、科研项目开展以及社区生态发展等诸多纷繁复杂的方面,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海量的资金投入作为支撑,这种情况下,社会力量的参与为公园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县昂赛乡因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丰富的生态资源,雪豹、金钱豹、猞猁等珍稀猫科动物频繁出没,被誉为“大猫谷”。

山水自然保护中心昂赛工作站便是由北京大学、杂多县人民政府、阿拉善SEE基金会和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共同携手而建,对于推动昂赛乡生态保护与发展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如今,昂赛工作站在全乡精心培养的93名牧民监测员管理和维护着98台红外相机,这些相机如同“眼睛”,覆盖昂赛乡全境,实现了红外相机监测网络全覆盖,为全面、动态掌握当地野生动物的种类、数量、活动规律等情况提供了极为有力的保障。

正是众多社会力量在三江源国家公园这片广袤的舞台上各展其能、齐心协力,与政府层面的保护举措相互配合、相得益彰,才使得三江源国家公园在生态保护、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诸多方面不断取得新突破、迈向更高的台阶。

生态课堂。

山脊上眺望的藏野驴。

凡人善举 汇聚温暖力量

国家公园的建设,从来都不是某一个群体或者某一部分人的单打独斗,而是凝聚着每一个凡人的默默付出与坚守,无论是身处园区内那些耳熟能详的优秀管护员,还是园区外远在千里之外的普通人,他们都用自己的一份执着与坚守,默默地支持着三江源国家公园的建设。

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曲麻莱县曲麻河乡多秀村,既是可可西里自然遗产地缓冲区,也是三江源国家公园核心区,地理位置特殊。其西北部与可可西里相连,青藏铁路和青藏公路穿村而过,最西端与风火山口及可可西里五道梁保护站相邻。

2016年,多秀村的卓玛加成为一名生态管护员,从那一刻起,他便将守护这片土地的生态环境视为自己一生的使命。每次外出巡护,卓玛加都会小心翼翼带着他视如珍宝的相机,因为这相机是他当生态管护员辛苦挣来的工资购买的。巡护过程中,一旦看到草场上出现藏羚羊、雪豹、棕熊、藏野驴等珍稀动物的身影,他除了激动地拍照记录下这些珍贵瞬间之外,还会沿着它们行走的路线进行详细观察,了解它们的活动范围、行走路线,仔细琢磨它们的生活习性。

卓玛加的坚守与付出并没有被埋没,2018年,卓玛加凭借着多年来在生态保护领域的突出贡献,荣获了“斯巴鲁生态保护奖”,他也是三江源国家公园第一个获此殊荣的生态管护员。

荣誉的背后,是卓玛加持之以恒地守护江源。藏羚羊迁徙的季节里,卓玛加像一位忠诚的护航者,守护着藏羚羊的迁徙之路,确保它们安全通过;遇到那些因各种原因受伤或与群体失散的小藏羚羊,他会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悉心救助。

时间回到2021年,在内蒙古生活了63年的海昌荣,做了一个令人动容的举动,他怀揣着对家乡的深深眷恋和对生态保护事业的热忱,走进了三江源生态保护基金会,郑重地递交了一份特别的申请书,自愿为三江源生态保护捐款10万元。

对于海昌荣老人来说,这10万元或许是他多年来省吃俭用积攒下来的积蓄,然而,他却毫不犹豫地将其奉献给了家乡的生态保护事业,这份善举背后,是他对家乡深深的热爱,是他希望看到青海的山更绿、天更蓝、水更清的美好期盼。

三江源国家公园的建设路上,像这样的凡人善举无处不在,它们犹如夜空中闪烁的繁星,虽然每一颗光芒或许并不耀眼,当它们汇聚在一起时,却足以照亮整个夜空,为三江源国家公园的生态保护事业带来无尽的希望与可能。

鹰击长空。

这也让我们无比坚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三江源国家公园必将在未来的日子里,继续书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壮美篇章,迎来更加灿烂辉煌的明天,成为我国乃至世界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典范之作。

责任编辑:吴玉蓉 赵晶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最新资讯
友情链接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