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时强调,要加快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和文旅产业,促进产业增值、企业增效、群众增收。总书记对特色农业与文旅产业的重点关切,为各地因地制宜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提供了根本遵循,体现了对产业升级带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高度重视、对民营企业发展的一贯支持,以及对增加农民收入的念兹在兹。
云南凭借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环境,以咖啡、花卉、中药材、水果等为代表的高原特色农业逐渐发展成新名片。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区域的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差异很大,各地都在围绕“特”字,探索适合自己的乡村特色产业之路。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中多次结合地方特色资源,给出极具针对性、前瞻性的乡村产业发展指导意见。在甘肃,他立足当地干旱少雨、昼夜温差大等独特气候条件,指出要“积极发展现代寒旱特色农业,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农业品牌”。在重庆,他强调要“依山就势发展生态特色农业”,鼓励当地利用山地资源优势,打造集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于一体的特色农业模式。在山东,他结合农业大省的产业基础优势,提出要“积极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总书记的殷殷寄语,为各地立足资源禀赋、深挖特色优势、推动乡村特色产业蓬勃发展指明方向。
比如现在蓬勃兴起的文旅业,如何在竞争日趋激烈的文旅市场中突围?做足特色,走好差异化的发展路径,无疑是“出圈”的制胜之道。以云南为例,“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这一旅居品牌就极具辨识度,不论是诗意浪漫的苍山洱海、千年古韵的丽江古城,还是狂欢热烈的泼水节等,通过将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与多彩民族文化深度融合,云南让每一幕独特景致化作人们向往的“诗和远方”。道理也适用于其他地区,黑龙江漠河北极村依托冰雪资源打造冬日奇观,浙江丽水溪头村以千年窑火传承非遗魅力,贵州黔东南肇兴侗寨用一曲侗族大歌惊艳世界……一个个案例无不印证:唯有立足本土特色,将文化底蕴、自然风貌转化为独一无二的文旅体验,才能实现文旅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并非易事,部分地区走过的一些弯路值得警惕。比如,对本土特色资源缺乏精准认知,缺乏科学系统的整体规划,盲目跟风热门农业产业,忽视了对当地已有的特色农业产业链条的优化与拓展;抑或建设千篇一律、商业化色彩浓重的“古镇”,忽视了对在地文化的深度挖掘利用等,这些误区都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乡村特色产业的市场竞争力与发展后劲。
发展乡村特色产业,一方面要因地制宜选对方向。立足自身“家底”,分析自己的资源有哪些、优势在哪儿,为破解同质化竞争、扩大品牌效应、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路径。另一方面需进一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如探索“企业+合作社+农户”、入股分红、订单农业等模式,强化产业发展各环节的协同联动,形成利益共享、责任共担的共同体。如此,才能让乡村产业发展的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参与者,才能促进产业增值、企业增效、群众增收,从而真正实现乡村产业振兴与共同富裕的目标。
责任编辑:何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