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资讯 » 地方资讯 » 正文

重庆荣昌区:“头雁”领航“群雁” 直播助农特产品“出圈”

发布日期:2025-07-24  来源:荣昌融媒号  作者:张泽美  浏览次数:20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核心提示:村干部直播带货。张泽美 摄近日,在重庆市荣昌区河包镇雷抬社区,村民们拎着沾露水的藠头、竹篮里的土鸡蛋,围着党总支书记杨益丹登记货物。“杨书记,这藠头天没亮挖的,新鲜得很!”“土鸡蛋30个,鸡都是吃谷子的!”杨益丹熟练地拿起登记完的货物,转身对着屏幕展示:“家人们看!带着晨露的鲜藠头,凉拌、腌渍都好吃!”直播镜头扫过长桌:黄澄澄的土鸡蛋,

村干部直播带货。张泽美 摄

近日,在重庆市荣昌区河包镇雷抬社区,村民们拎着沾露水的藠头、竹篮里的土鸡蛋,围着党总支书记杨益丹登记货物。

“杨书记,这藠头天没亮挖的,新鲜得很!”“土鸡蛋30个,鸡都是吃谷子的!”杨益丹熟练地拿起登记完的货物,转身对着屏幕展示:“家人们看!带着晨露的鲜藠头,凉拌、腌渍都好吃!”

直播镜头扫过长桌:黄澄澄的土鸡蛋,红油透亮的手工豆瓣酱,晶莹的河包粉条整齐排列。订单提示音此起彼伏,围观村民笑着数自家产品被拍下的数量。

“5月开播至今,25场卖出13.8万元!”杨益丹抹了把汗。曾经需凌晨赶集贱卖的土货,如今在“家门口”增值,让她心满意足。不仅如此,雷抬社区的“线上集市”还吸引了周边镇村农户主动合作,成为远近闻名的“直播带货点”。

10余公里外,古昌镇昌盛社区的“村社男团”正为糯包谷卖力吆喝。这支由社区工作人员组成的团队,每天直播结束后必做功课:复盘话术、调整镜头角度……“销量与第一场直播同比翻了4倍。”团队负责人陈明亮展示后台数据,记录着这场“新农具革命”的坚实脚步。

手机成为新农具,数据变为新农资,直播成了新农活,在荣昌乡村大地上,这样的场景越来越常见。这场由数字技术引发的农业生产方式变革,正通过荣昌“头雁引领”网络达人培育计划落地生根——像杨益丹这样的村干部率先转型为“带货人”,手持云台走进田间地头,让手机镜头架起连接全国市场的“桥梁”。

不仅是一批扎根基层的村干部化身“带货人”,荣昌还推动在村头公司建设,打造荣邮驿站、荣昌区数字乡村网红孵化基地、荣昌区鑫稼源农业服务股份合作社生产直播基地、河包镇林下小鸡舍生态慢养基地4个市级“三农”电商直播基地,进一步助力乡村土货走出田间地头,为乡村振兴注入数字新动能。

乡村直播的活力背后,是一套精密运转的电商生态:引进主播团队落地荣昌,开展电商、种养殖、仓储物流等培训,进一步培育农村电商主体;依托节假日及“千年荣昌·历史文化周”“年猪飘香年货消费节”等线上线下活动,拓宽农村电商销售渠道;参与区外电商对接活动,助力企业对接资源;提质升级“河包粉条”品牌、助力“荣昌卤鹅”出圈、依托大平台扩大宣传,助力农村电商销售。

据荣昌区相关部门统计,近两年来,荣昌开展直播带货、产品运营等专项培训,培养从业人员3500人,电商助农累计销售额达3亿元;联合京东、腾讯、抖音等平台完善选品体系,6家企业的10余款产品进入“与辉同行”直播间,3天内曝光量达1.2亿次,带动销售额超1亿元。已有农村电商700余户,入驻“在村头”和国家生猪交易市场平台的电商主体近3万户,网红人才50余人。

接下来,荣昌区将完善农村物流末端站点,整合资源、丰富功能,织密城乡三级冷链配送体系;帮助农业主体对接网商、拓宽销售渠道,借“千年荣昌”品牌开展活动,推动消费下乡;同时,进一步深化农村电商人才培养,加大培训力度、扩大参训范围,分享经验资源,培育新型人才,为乡村全面振兴赋能数字力量。

作者单位:重庆市荣昌区融媒体中心

责任编辑:陈卓 殷贤兵 包季程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最新资讯
友情链接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