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科普博览 » 农业科普 » 正文

智能温室里的“开学第一课”

发布日期:2025-09-05  来源:时事报告  作者:孙艳芳 郑国艳  浏览次数:9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核心提示:葱郁的蜜桔林、智能的温控系统、充满好奇的研学团队,共聚于四川南充凤仪湾中法农业科技园。在这里,科技赋能自然,智慧激活湿地,焕发出前所未有的蓬勃生机。凤仪湾番茄智慧谷。孙艳芳 摄9月4日,“活力中国调研行”四川站主题采访团来到位于南充市高坪区的凤仪湾中法农业科技园。凤仪湾中法农业科技园因中法两国的文化“结缘”而落地南充,是四川省委、省政府

葱郁的蜜桔林、智能的温控系统、充满好奇的研学团队,共聚于四川南充凤仪湾中法农业科技园。在这里,科技赋能自然,智慧激活湿地,焕发出前所未有的蓬勃生机。

凤仪湾番茄智慧谷。孙艳芳 摄

9月4日,“活力中国调研行”四川站主题采访团来到位于南充市高坪区的凤仪湾中法农业科技园。凤仪湾中法农业科技园因中法两国的文化“结缘”而落地南充,是四川省委、省政府在共建“一带一路”背景下推进中法合作的现代农业重点示范项目之一。这里原是江陵镇的一片沿江滩涂,近年来,当地在做好生态修复的同时,依托嘉陵江6000余亩原生态湿地,积极探索农、文、科、旅融合发展之路。

“老师,温室顶上的灯是做什么用的?”

“不长在土里,小番茄‘吃’什么长大呢?”

来自江陵小学的孩子们睁大好奇的眼睛,在科技园的智能温室里叽叽喳喳地提问。

这座被称为“番茄工厂”的智能温室,不仅是西南地区第一个半封闭的全气候智能温室,也成为孩子们接触现代农业科技的生动课堂。

学生在控制室里开展研学活动。孙艳芳 摄

“与传统种植不同,这里的小番茄从育苗到结果,实现了全周期数字化管护,做到每一个细节都可控。”智能温室运营管理部负责人介绍道。

在智能温室里,有计算机系统、电子传感器系统、农业设施自动控制等智能系统,它们能精准调控植物生长的温度、湿度、光照、空气流动、灌溉等,让植物365天24小时都能生长在“舒适区”。

智能温室里无土生长的番茄。南充市委宣传部 供图

令人惊叹的是,这里的小番茄不是生长在土壤中,而是扎根于无土栽培的椰糠条带上。这项源自欧盟的“椰糠无土栽培”技术,通过智能系统制定每日给水计划,并配备液体回收系统,可实现节水节肥70%以上。

这些不打农药的小番茄品质优良,果实从枝条上摘下来就能入口,颜色、果形不同,口味各具特色,在市场上颇受欢迎。

“我们这个棚每年产量是45万斤到50万斤,线上线下均有销售渠道,绝大部分销往沿海城市,比如深圳、上海等地的大型商超,一年总收入大概在800万元。”凤仪湾项目相关负责人张涛介绍。

园区依托番茄智慧谷打造了沉浸式科技农业课堂,让学生们深度体验智能温室、物联网精准调控和无土栽培等先进技术。通过10余个番茄品种的对比实验与采摘品鉴,现代农业的魅力变得触手可及。凤仪湾以“番茄环球奇遇记”科普展厅为核心,年接待研学人员10万人次。

凤仪湾研学基地已成功入选四川省研学旅游基地品质提升试点单位名单。基地创新开发了20余项主题课程,覆盖农业实践、生态保护等专项领域。

“今天学校带我们来这里体验番茄种植,很有趣,让我对智慧农业有了新的认识,知道了番茄的一些特性,以及它是如何扎根在咱们嘉陵江的。”江陵小学的学生说。

“我们学期的‘开学第一课’,从教室搬到了科技农场,让孩子们亲自体验现代农业的乐趣。”江陵小学带队老师柏漫说。

凤仪湾生态园一隅。孙艳芳 摄

高坪凤仪湾是推进中法合作的文化旅游和现代农业重点示范项目,也是外交部推荐的第21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支持项目。除了番茄智慧谷,整个园区还规划了文旅、商业、地产、酒店等业态,着力打造“世界番茄水镇,成渝度假天堂”。

凤仪湾的发展也为当地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效益。园区创新利益联结机制,累计提供3000余个就业岗位,形成“园区+村集体+农户”联动发展格局。2024年,凤仪湾接待游客超12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8亿元,带动周边餐饮、住宿消费显著增长。(记者孙艳芳 郑国艳)

监制:洪波

责编:小丛

校对:曾路

责任编辑:田德伦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最新资讯
友情链接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