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文明,让乡村更美好”主题,中国文明乡风大会于10月29日至30日在陕西省延安市举办。30日上午“保护传承农村文化遗产”分会场活动举行。
该活动以“守护乡村根脉 绽放时代华彩”为主题,聚焦乡土文化传承发展、农业文化遗产挖掘保护、文艺赋美乡村等议题,探讨农村文化遗产在新时代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实践路径和方式创新。
农村文化遗产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当下的活化利用中,更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农业文明史。这份遗产与农业生产、生活习俗、精神信仰紧密交织,其根源始终与“农”字紧密相连。“社”为土地神,“稷”为农业神,我国古代以“社稷”代指国家。农业,在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农村文化遗产是农业文化遗产的“土壤”,而农业文化遗产是农村文化遗产的“根”。截至目前,我国拥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25项,数量居世界首位。
从青田稻鱼共生系统到浙江德清淡水珍珠复合养殖系统,从云南红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统到福建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在千百年的劳作中,中华儿女以勤劳智慧创造了稻鱼、梯田、草原游牧等类型丰富的农业系统,孕育出璀璨的农业文化。
如今,农业文化遗产在传承农耕文明、激活乡村资源、带动农民增收等方面具有多元价值,不仅见证着人类的古老智慧,亦成为乡村振兴的力量源泉,更在新时代焕发出蓬勃生机。各地保护利用农业文化遗产的生动实践,在中华大地上描绘出一幅幅祥和而广阔的农耕文明美丽画卷。
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

2023年8月17日,空中俯瞰青田县方山乡梯田,这里也是稻鱼共生系统的核心保护区(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徐昱 摄
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是指“一田两用、稻鱼双收”的稻田养鱼传统农业生产方式。这一农业传统的传承已超过1200年,至今仍在当地乡村发挥重要作用。

2023年8月17日在青田县方山乡田鱼养殖户吴勇强的稻田里拍摄的养殖的田鱼,当地稻鱼共生系统给百姓带来了“一亩田、百斤鱼、千斤稻、万元钱”的良好收益。新华社记者 徐昱 摄
浙江省丽水市青田县利用这一方式,建成万余亩稻鱼共生基地,开发出婚庆喜米、养生禅米、宝贝粥米等不同场景的产品,打造农遗主题田园综合体、世遗农耕文化和美乡村示范带。
云南红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统

云南红河哈尼稻作梯田,这一延续1300余年的山地农耕灌溉系统,生动诠释了中华民族“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智慧。

2024年4月20日,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阳县沙拉托乡松树寨村的村民在哈尼梯田春耕播种(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 张艳 摄
哈尼梯田不仅是一项农业工程,更是一种文化的载体。千百年来,从选种育苗到田间管理,从祭祀水神到节庆仪式,每个环节都承载着当地人对自然的敬畏与感恩。近年来,当地将梯田观光与摄影、民族文化、生态康养等相结合,为游客提供丰富的旅游体验。
内蒙古阿鲁科尔沁草原游牧系统

2025年6月14日,牧民彩恩朝格图在驱赶牧群(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贝赫 马金瑞 摄
内蒙古阿鲁科尔沁草原游牧系统通过空间迁徙适应草原气候资源。内蒙古阿鲁科尔沁草原气候干旱少雨,降雨集中,草场植被自我恢复能力相对脆弱。根据这样的气候和生态特点,草原民族发展出“逐水草而居”的游牧式生产生活方式。

彩恩朝格图的儿子敖日格乐在驱赶牧群(6月14日摄)新华社记者 贝赫 马金瑞 摄
河北宽城传统板栗栽培系统

2024年9月19日,在宽城县碾子峪镇艾峪口村,农民在收获板栗。新华社发 王立群 摄
河北宽城传统板栗栽培系统已有3000多年历史,是以板栗栽培为核心,作物、药材、家禽等合理配置的传统板栗栽培系统。

2023年9月8日,在宽城县一家板栗深加工企业,工人在生产车间精选板栗。新华社发 王立群 摄
近年来,当地通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生产即食板栗、板栗罐头、冰栗子、板栗粉等产品,不断延伸板栗深加工产业链。
安徽铜陵白姜种植系统

2024年8月31日,在安徽省铜陵市义安区天门镇,村民在处理自家采收的铜陵白姜。新华社记者 张端 摄
安徽铜陵白姜种植系统已有2000余年历史,当地适宜的气候和地理环境孕育出特有的白姜。在长期生产实践中,当地姜农创造出的姜阁保种催芽、高畦高垄种植、芭茅搭棚遮阴等技艺传承至今。

2024年9月1日,在安徽省铜陵市郊区大通镇大院村,村民准备进入姜田采收铜陵白姜(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张端 摄
安徽铜陵白姜种植系统以姜与水稻、小麦、蔬菜轮作模式为特色,巧妙利用当地资源,保证了当地农业生产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甘肃皋兰什川古梨园系统
甘肃省兰州市皋兰县什川镇的当地先民,利用黄河水资源与黄土高原独特地形,开创了“高架云棚”栽培技艺——以木架支撑梨树枝干形成“空中果园”,既适应干旱气候,又减少病虫害侵袭。

景区工作人员在甘肃省兰州市皋兰县什川镇百年梨园内直播,邀请人们“云赏花”(2022年4月7日摄) 陈斌 摄/《瞭望》新闻周刊
甘肃皋兰什川古梨园系统内完整保留了“天把式”高空修剪等传统农耕技术,利用“天把式”为果树修枝整形、疏花疏果、竖杆吊枝,形成了独特的栽培方式与农耕文化。古梨园不仅是农业生产的活态博物馆,更通过梨花茶、梨膏等衍生品将农耕文化转化为经济价值。(袁喆 汤静怡)
责任编辑:秦辰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