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秋风送爽、暑气渐消,大自然进入收获与休整的季节,人体也需顺应“秋燥”“秋凉”的时令特点调整养生节奏。秋季养生的核心是“养阴润燥、收敛肺气、温补脾胃”,从饮食、起居、情志、运动四个维度科学调理,才能为秋冬健康筑牢根基。
饮食养生:滋阴润燥,温补不燥
秋季气候干燥,易出现口干舌燥、皮肤干涩、便秘等“秋燥”症状,饮食需以“润”为主,同时兼顾温补。
1.首选滋阴润燥食材
梨可生吃或炖冰糖雪梨水,能润肺生津;银耳搭配百合、莲子煮羹,滋阴润燥又安神;蜂蜜温水冲服,既能补水又能养胃润肠;此外,莲藕、山药、冬瓜等白色食材,中医认为“白色入肺”,是秋季养肺的佳品。
2.适当温补避寒凉
秋季早晚温差大,脾胃易受寒凉刺激,应减少生冷食物(如冰饮、生鱼片)摄入,可适量食用红枣、桂圆、南瓜等温补食材,搭配鸡肉、牛肉等优质蛋白,增强体质。
3.少辛增酸忌辛辣
秋季肺气旺盛,辛辣食物(辣椒、花椒、生姜)会加重肺气宣发,耗伤阴液;而酸味食物(山楂、葡萄、柚子)能收敛肺气,缓解燥邪带来的不适,还能增进食欲。
起居养生:早睡早起,防寒保暖
秋季昼夜温差拉大,作息调整和保暖防护尤为重要,直接影响免疫力和代谢状态。
1.遵循“早睡早起”原则
中医认为“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早睡能顺应阳气收敛,减少熬夜对阴液的消耗;早起可呼吸清晨清新空气,舒展肺气,改善秋季困倦乏力的“秋乏”现象。
2.做好“秋冻”有讲究
“春捂秋冻”并非盲目受凉,而是循序渐进地适应降温,增强机体抗寒能力。早晚外出可适当增添薄外套,重点保护肩颈、腰部和脚部(如穿透气的薄袜),避免腹部、背部直接吹风,尤其是老人、小孩和体质虚弱者,不宜过度“秋冻”。
3.保持室内湿度
秋季空气干燥,可使用加湿器将室内湿度维持在50%~60%,或在室内摆放绿萝、吊兰等绿植,既能缓解皮肤和呼吸道干燥,也能改善睡眠质量。
情志养生:收敛心神,疏肝解郁
秋季万物凋零,易让人产生悲秋、抑郁等负面情绪,中医称之为“秋悲”,情志调理需以“收敛、平和”为核心。
1.多接触自然疏肝气
闲暇时走进公园、山林,欣赏秋日红叶、硕果,感受自然的生机与收获,能缓解低落情绪,开阔心境;也可约好友登高望远,既锻炼身体,又能释放压力。
2.培养安静类兴趣
秋季宜“收”不宜“放”,可选择书法、绘画、品茶、阅读等舒缓的活动,帮助收敛心神,避免情绪大起大落;睡前听轻柔的音乐、练习冥想,也能平复思绪,改善睡眠。
3.及时倾诉排烦恼
若出现情绪低落,切勿憋在心里,可与家人、朋友沟通交流,释放心理压力,保持情绪稳定平和。
运动养生:舒缓适度,量力而行
秋季是运动的黄金季节,但运动需避免剧烈,以“舒缓、收敛”为原则,避免耗伤阴液和阳气。
1.优选温和运动
散步、慢跑、太极拳、瑜伽等运动强度适中,能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肺功能,还能缓解秋乏。其中,太极拳、八段锦等传统功法,动作舒缓,注重呼吸与动作配合,最适合秋季养肺敛气。
2.避免剧烈运动
减少长跑、篮球、足球等高强度运动,这类运动易导致大汗淋漓,耗伤津液,加重秋燥;运动后不宜立即脱衣吹风,也不可大量饮用冰水,应及时补充温水或淡盐水,擦干汗水保暖。
3.运动时间有讲究
秋季清晨气温较低,可选择上午9~11点或下午3~5点,此时阳光充足、气温适宜,运动效果更佳,还能避免受凉感冒。
秋季养生的关键在于“顺应天时”,不盲目进补、不违背自然规律,通过饮食、起居、情志、运动的协同调理,让身体与秋季气候相适应。愿大家在这个丰收的季节里,养出好身体,收获满满的健康与惬意。
来源:北京西城疾控
责任编辑:李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