卒中并非突然降临,它的发生与生活中许多易被忽视的危险因素密切相关。在卒中全流程防治中,中医有独特的优势:通过个体化调理防控多样危险因素,有不少易于长期坚持的保健法;根据出血性、缺血性卒中分类论治,可弥补单纯西医治疗的不足,改善预后;在卒中恢复期与后遗症期,中医的个体化治疗与整体调理可加速康复进程。
防:预防第一关 个性化掐断导火索
内分泌疾病的发生往往与生活习惯密切相关,做好预防工作,能有效降低患病风险,守护身体的激素平衡。以下这些实用的预防方法,大家可以融入到日常生活中,为内分泌健康打下坚实基础。
高压状态可破可堵
高血压人群肝阳上亢,气血上冲脑脉,若超过承载极限,可致出血性卒中;体内痰湿、瘀血互相胶结,随气血运行阻滞脑部经络,可致缺血性卒中。
肝阳上亢者可饮用天麻钩藤茶(天麻、钩藤各5克,菊花3克后下)。痰瘀互结者可饮用陈皮山楂茶(陈皮3克、山楂5克、荷叶3克)。茶饮仅供参考,请在中医师指导下使用。
按揉风池穴(枕骨下方,两条大筋之间的凹陷)、太冲穴(足背第1、2跖骨间凹陷处)3~5分钟,有助平肝疏风。睡前练习深呼吸放松法,吸气4秒、屏息2秒、呼气6秒,减少气血剧烈波动。
血液高糖虚实夹杂
高血糖人群往往长期嗜甜,损伤脾胃而气血生化不足,病程日久还会耗伤肾阴。长期处于气阴两虚的状态,脑络变得脆弱,也容易被痰湿、瘀血阻塞。
麦冬山药粥(麦冬10克煮水取汁,与山药50克、大米50克熬粥)可以益气养阴、健脾养胃。茯苓丹参饮(茯苓5克、丹参3克、玉米须3克)有助祛湿活血、通脑开窍。
太极拳云手、揽雀尾两式可促进气血生化与运行。调适心态,若因控制饮食、担心并发症而压力过度,反而不利于血糖管理。
膏脂痰浊阻塞脑络
高血脂人群脾胃运化失常,水谷没能转化为气血,反而变为膏脂,堆积在脉道,脾虚日久累及肾阳,加重痰浊,膏脂痰浊随脉道流至脑络,可致缺血性卒中。
饮用山楂陈皮茶(山楂5克、陈皮3克、炒决明子3克)、按揉丰隆穴(外膝眼下8寸)均可化痰降浊,辅助调节血脂。
阳气不足者可食用羊肉山药汤(羊肉50克、山药100克、生姜2片),或艾灸足三里穴(外膝眼下3寸)、肾俞穴(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冬季尤宜。五禽戏中的熊戏可健脾,鹿戏可温肾,配合腹式呼吸,能促进膏脂代谢。
心脉异常原因多样
心脏病致卒中主要与心主血脉功能失常有关。比如,房颤致卒中的关键是气阴两虚、心脉瘀滞;心脏瓣膜病可致心气虚损、痰瘀互结;卵圆孔未闭致卒中以心脉失和、气血瘀滞为核心。
按揉内关穴(腕横纹上2寸,两筋之间)、心俞穴(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可以调节心脏功能。房颤者可加太溪穴(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以滋阴;瓣膜病者可加丰隆穴以化痰;卵圆孔未闭者可加膻中穴(两乳头连线中点)宽胸理气、血海穴(髌底内侧端上2寸,股内侧肌隆起处)活血化瘀。
双重衰退危险温床
随着年龄增长,“双重衰退”会成为卒中的温床——脾、肝、肾等脏腑功能下降,以及气血津液不足,可致血管失养,容易破裂或被痰湿等病理产物堵塞。
气血不足者(乏力、面色苍白、手脚凉、术后、久病后)可饮用黄芪红枣茶(黄芪5克、去核红枣3颗)。痰湿重者(舌苔厚腻、身体沉重、血脂偏高)可在饭后饮用山楂荷叶茶(去核干山楂3克、干荷叶2克)。
晨起或傍晚(饭后1小时以上)做舒缓不费力的导引,如八段锦中的“调理脾胃须单举”“双手攀足固肾腰”,疏通气血、健脾和胃、补肾强腰。
过度劳累脑脉失和
长期身体劳累会耗伤元气,尤其脾肺之气,推动血行无力而血瘀;长期大脑劳累会耗伤阴血,尤其肝肾之阴,阳亢化风而气血逆乱,均可致脑脉失和。
用温水冲调黑芝麻粉3克、核桃碎3克饮用,或食用核桃小米粥(核桃碎10克、小米50克),能够起到补肝肾、养髓海的作用。
艾灸关元穴(脐中下3寸)可以补元气,为调和脑脉提供充足的物质基础。过度劳累者要学会拆分工作,由大化小,逐步完成,每日留30分钟自我放空的时间,避免长期熬夜和焦虑,控制劳累程度是关键。
情志不舒气血不调
长期情志不舒的人会发生两种变化:一是肝气郁结,若致脑脉不通,可引发缺血性卒中;二是肝郁日久化热,气血逆乱,若脑脉破裂,可致出血性卒中。
取玫瑰花、佛手、陈皮各3克冲泡饮用,有助疏肝解郁。饮用芹菜雪梨汁(芹菜50克、雪梨100克打汁,酌加少许蜂蜜),有助清肝滋阴。
练习八段锦中的“左右开弓似射雕”“双手托天理三焦”两节,在呼气时释放情绪。听舒缓的音乐或自然声,“听”解肝郁;经常与家人朋友聊天,“聊”散心结;在舒适的椅子上静坐10分钟,闭眼深呼吸,“静”养心神。
运动不足干扰循环
运动不足的核心危害是干扰“气血运行——脏腑功能——代谢平衡”的循环,气血灌注不足而脑络失养、痰湿内生破坏脑络、正气不足而无法抵御病理产物侵袭脑络,均有可能诱发卒中。建议以动养为核心,药食为辅助。避免久坐,每小时起身活动5分钟。体力弱者从每日10分钟散步开始,逐渐增至30分钟。体力尚可者每周练习5~6次八段锦或太极拳,平衡气血运行。
气血不畅者可饮用当归黄芪茶(当归3克、黄芪3克、去核红枣2颗)。痰湿内生者可饮用茯苓薏仁茶(茯苓5克、炒薏仁5克、陈皮3克)。
治:卒中分类调 中西协同优势互补
出血性卒中急性期
在出血性卒中发病的1~7天,中医优势在于整体调理与并发症防控,弥补单纯降颅压、控制血压的局限,中西医协同控制病情进展。
此类人群存在气血逆乱与痰热的恶性循环,以及血热妄行所致的出血,重点在于清热化痰、凉血止血、开窍醒神。大黄能通腑泻热,“腑气通则气血下行”,缓解气血上冲,降低颅内压。搭配使用黄连、石菖蒲、半夏、牡丹皮等中药,发挥燥湿化痰、降逆止呕、凉血止血等作用,改善烦躁、口苦、呕吐痰涎、嗜睡、浅昏迷,减少再出血风险。若昏迷无法口服药物,可用大黄、黄连、生地黄、牡丹皮煎剂灌肠,每次100毫升,保留30分钟,通过肠道吸收发挥清热凉血的作用。
缺血性卒中急性期
在缺血性卒中发病的4.5小时~7天,中医优势在于改善微循环、减少溶栓后并发症,与溶栓、抗血小板治疗形成互补。
此类人群的病机本质是瘀血阻滞,部分人会因血行不畅而内生痰湿,阻滞脑窍或脑失所养,出现意识障碍,重点在于活血化瘀、开窍醒神。川芎是“血中气药”,能够上行头目,改善脑循环;丹参活血祛瘀,可以抑制血小板聚集,减少血栓形成;红花可与二者搭配,增强活血力度。发病48小时内使用活血化瘀中药,改善脑微循环、增加脑血流量、减少梗死面积的效果更佳。若错过溶栓窗口期,则更需要依赖中药改善循环。与此同时,可使用地龙通络止痛、息风止痉,有助溶解血栓,改善肢体无力;石菖蒲开窍醒神,可改善失语、意识模糊;黄芪补气活血,“气行则血行”,尤其适合气虚血瘀者,改善乏力、气短等全身症状,此外,“气能摄血”,减少溶栓后的出血风险。
康:后遗症康复 中医特色疗法多样
在卒中恢复期(发病2周~6个月)与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后),针刺是核心疗法,能够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濡养筋脉,直接改善神经功能,对偏瘫、失语、吞咽困难等效果显著。
偏瘫方面,中医讲“治痿独取阳明”,阳明经多气多血,可利用充足的气血濡养筋脉,常取手阳明经的合谷穴、曲池穴、手三里穴,足阳明经的足三里穴、梁丘穴、解溪穴。
失语方面,可取位于舌骨上方的廉泉穴,改善发音;舌为心之苗,通里穴可通心气以利言语;在舌下的金津穴、玉液穴点刺放血,可改善舌体运动。
吞咽困难方面,常取天突穴、风池穴,可酌情增加翳风穴,改善咽喉部神经功能;增加合谷穴,能够行气利咽。
在针刺手法上,恢复期(肌力1~3级)以补法为主,酌情配合电针增强疏通经络的效果;后遗症期(肌力4级以上,遗留轻微功能障碍)以平补平泻为主,减少刺激强度。与此同时,运用温和灸或隔姜灸的温热刺激,可以改善整体阳气状态,促进气血运行,肢体活动能力同步提升。整体调理上,可取足三里穴、气海穴、关元穴、肾俞穴,补益脏腑、增强全身阳气。局部改善上,膝关节僵硬者可取膝眼穴、阳陵泉穴,肩关节僵硬者可取肩髃穴、肩贞穴。
此外,针对恢复期的肌肉僵硬、关节挛缩,以及后遗症期的肌肉萎缩,推拿疗法的效果显著。恢复期体力渐复但仍虚弱的人群,还可以通过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等传统功法来调和气血、增强正气。
根据气血亏虚、痰瘀阻络、肝肾不足等辨证类型,可开具方药内服,整体调理,为神经功能恢复提供基础,并巩固康复效果,预防复发。
针对恢复期与后遗症期的局部问题,还可外用中药,如中药熏蒸。肢体僵硬疼痛,可选桂枝15克、红花10克、乳香10克、没药10克、艾叶10克、透骨草15克;下肢麻木、水肿、畏寒,可选艾叶15克、生姜10克、红花10克、花椒6克、丹参15克。药材加水煎煮,先趁热熏蒸患肢(距离30cm),待温度适宜(约38℃)后浸泡患肢15~20分钟。
(本文受访专家为北京中医医院针灸诊疗中心副主任医师黄凤)
责任编辑:王月明 张晨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