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科普博览 » 农业科普 » 正文

踏上黑土地,真正读懂了“北大荒”

发布日期:2025-09-04  来源:“学习强国”学习平台  作者:朱蕾  浏览次数:11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核心提示:夏末秋初的三江平原稻浪滚滚,昔日北大荒已成中华大粮仓。1956年王震将军点燃开发火炬,数十万垦荒人奔赴此地,住马架房、地窨子,吃冻菜,向荒原要粮。如今农业机械化率达99.7%,科技贡献率77.07%,现代农业蓬勃发展。“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黑土无声,精神不息,北大荒精神跨越时代,生生不息。

夏末秋初,三江平原上良田无际,水稻正在抽穗灌浆,稻浪滚滚,孕育着丰收景象。眼前这片充满生机的黑土地,很难让人与“北大荒”三个字联系起来,似乎那是只存在于黑白影像中的历史故事。直到我们在东方红火车站采访时偶遇了徐北华阿姨——一位垦荒人的后代,她给我们讲起那过去的故事。

“我爸爸是1956年来的,我是1959年出生的。”徐北华生在北大荒,她的名字就是那段历史的生动注脚:“爸爸给我起名叫北华,就是希望把北大荒建设得繁华美丽。”

几十年前的热血往事,在北华阿姨的讲述中缓缓铺陈。从1954年开始,由知识青年、支边青年、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地方干部等组成的数十万大军奔赴北大荒、建设北大荒、献身北大荒。1956年6月,王震将军作为农垦部第一任部长亲自在虎林境内的八五〇农场点燃了开发北大荒的第一把火炬,大规模开发建设北大荒的高潮就此掀起。

这里是世界三大黑土带之一,水系丰富,土壤肥沃,当年的人们踏上这大荒之地,一定看到了未来的良田万顷。然而,这里冬季漫长、寒冷、干燥,年平均气温2.6℃到-3.5℃,极端低温达-40℃。那时的北大荒,荆莽丛生,沼泽遍布,冬季风雪凛冽,夏季蚊虫肆虐,还经常有野兽侵扰,是那样偏僻、荒蛮、凶险。

“睡的是马架房、地窨子,吃的是冻萝卜、冻白菜、冻土豆,没有路,没有机械,我们当时在小岛上,运输靠小船和肩扛。”这是北华阿姨记忆中的北大荒。

“向地球开战,向荒原要粮”,没有车辆、没有道路、没有机械……一代垦荒人凭借双脚与双手,在莽莽荒原中开辟出生机,创造了人类垦荒史上的奇迹。

北大荒集团建三江七星农场万亩大地号。“学习强国” 李雪 摄

一路走来,我们看到如今的北大荒,田成方、地平整、路相通、树成行,高标准农田一望无际,已经成为中国现代化程度最高、商品率最高的商品粮基地与国家粮食战略后备基地,名副其实的中华大粮仓。卫星在高空不间断监测作物长势,物联网设备在田间实时采集土壤墒情、虫情、苗情数据,随处可见无人机巡田植保……新技术与农业生产深度融合,黑土地上展开了一幅现代农业实景画卷。

资料数据显示,北大荒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稳定在99.7%以上,农业科技贡献率达77.07%,已居世界领先水平。这些数字背后,是一代又一代北大荒人的接续奋斗,是艰苦奋斗、勇于开拓的北大荒精神在新时代的回响。

北华阿姨的父亲,那位从江苏连云港来的垦荒人,在这里生活了63年,最后,长眠于这片黑土地,“他哪也不愿意去,这是他的故土。”谈到父亲,北华阿姨红了眼眶。“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数十万垦荒人从五湖四海来到这里,献出了最宝贵的年华,很多人最终选择与这片土地融为一体。

北大荒已不再荒芜,但开拓者的精神仍在生长。“人没有精神,就垮了。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品格也不行。”北华阿姨说,“我们不会忘记这个地方,希望将来更多人不会忘记这个地方。”

告别北华阿姨,我们心情久久不能平静。黑土沉默,却滋养万物。北大荒精神正在跨越时代,生生不息。(“学习强国”记者朱蕾)

责任编辑:冯文斐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最新资讯
友情链接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