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保护区
nature reserve,nature sanctuary
定义: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生物种群的天然生境地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体或者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其内一般区划为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三部分。
学科:动物学 植物学 生态学
相关名词:农业环境保护 生物多样性保护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延伸阅读】
1872年,美国建立了黄石国家公园,这是世界上最早的自然保护区之一。1948年,国际自然保护联盟成立,将“自然保护区”界定为“通过法律约束限制人类活动的特殊保护区域”;1961年成立的世界自然基金会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计划”极大地推动了对自然生物圈的保护和自然保护区的建立。
自然保护区按照保护主要对象不同,可以分为生态系统类型保护区、生物物种保护区和自然遗迹保护区;按照保护区性质不同,可以分为科研保护区、国家公园、管理区和资源管理保护区。自然保护区对人类的核心意义在于保存了生物多样性的“基因库”,维护了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提供了科学研究的天然实验室,以及承载了文化与精神价值。
1956年,我国建立了第一个自然保护区——广东鼎湖山保护区,也开创了亚洲国家系统性自然保护的先河。截至2024年,我国共建成近3000个自然保护区,覆盖陆域国土面积18%以上,这些自然保护区构成了全球最大的保护区网络,在关键物种的保护上取得了巨大成果。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通过“保护优先、科技赋能、民生协同”三位一体模式,重构了自然保护与人类发展的关系,为全球特别是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提供了可复制的转型范本。
在国际上,我国主导签署了《亚洲象跨境保护协议》,建立了“一带一路”生态走廊;我国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框架下提出的“自然保护地三区体系”(国家公园—保护区—社区保护地),被纳入全球保护最佳实践案例。
面向未来,我国正以“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社区保护地”三级体系为框架,深化国际合作,推动自然保护区从“数量增长”向“质量提升”转型。
(延伸阅读作者: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副编审 陈隆隆)
责任编辑:张鹏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