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科普博览 » 自然与地理 » 正文

科技名词|冬眠 hibernation

发布日期:2025-11-07  来源: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  浏览次数:7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核心提示:冬眠hibernation定义:一些恒温动物在冬季长时间不活动、不摄食而进入睡眠状态并伴随着体温和代谢速率降低的一种越冬方式。学科:动物学 生理学 生态学 兽医学相关名词:睡眠 蛰伏 周期性图片来源:视觉中国【延伸阅读】冬季到来以后,熊就蜷缩在树洞里、刺猬就藏进枯叶堆里冬眠了,这常被有些人看作是“漫长的睡眠”;而蛇、龟、青蛙等的冬季蛰伏,也被有些人笼统地称作“冬眠”。其实,这种认识和说法都是不科学的,因为从动物学与生理学的角度来看,冬眠有其独特的属性,与睡眠和蛰伏存在着本质区别。一、冬眠≠睡眠睡眠是每天发

冬眠

hibernation

定义:一些恒温动物在冬季长时间不活动、不摄食而进入睡眠状态并伴随着体温和代谢速率降低的一种越冬方式。

学科:动物学 生理学 生态学 兽医学

相关名词:睡眠 蛰伏 周期性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延伸阅读】

冬季到来以后,熊就蜷缩在树洞里、刺猬就藏进枯叶堆里冬眠了,这常被有些人看作是“漫长的睡眠”;而蛇、龟、青蛙等的冬季蛰伏,也被有些人笼统地称作“冬眠”。其实,这种认识和说法都是不科学的,因为从动物学与生理学的角度来看,冬眠有其独特的属性,与睡眠和蛰伏存在着本质区别。

一、冬眠≠睡眠

睡眠是每天发生的周期性修复行为。以人类为例,深度睡眠时体温波动不超过1℃,心率下降约10%至25%,代谢率降至正常水平的85%至90%,可被轻微刺激迅速唤醒并恢复活动,本质为“低耗能恢复”过程。

冬眠是恒温动物应对冬季极端环境的节能策略。冬眠时,体温可从37℃骤降至2至5℃,心率与呼吸频率明显降低,代谢率仅为清醒时的1%至5%,对外界反应极弱,即使被移动也难以苏醒,需通过体内主动产热使体温升高10至20℃才能恢复活动。

此外,睡眠是每天必需的,缺乏睡眠会导致功能紊乱;而冬眠是季节性适应,缺失冬眠可能危及生存。

二、冬眠≠蛰伏

冬眠是恒温动物的主动调控过程。熊和刺猬等会在秋季大量进食,提前积累脂肪,并主动降低体温和代谢,其中刺猬可周期性短暂苏醒,间隔时间因温度和个体差异而不同,受刺激时可迅速恢复警觉。

而蛇、龟、青蛙等变温动物的冬季休眠实为“蛰伏”,是体温随环境被动变化的结果。当环境温度低于10℃时,代谢率显著下降,基本丧失体温调节功能,通常无法觉醒,仅对强烈刺激有短暂反应;如果持续处于0℃以下,部分个体可能被冻死。只有当春季气温回升至12℃以上时才能苏醒,此前身体僵直,几乎没有自主活动。

冬眠是恒温动物主动调控的季节性深度低代谢状态,既非睡眠的延长,也不同于变温动物的被动蛰伏。理解其机理不仅有助于动物生态学研究,也为低温医学和航天生命保障技术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

(延伸阅读作者:山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 赵蕾)

责任编辑:张鹏辉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最新资讯
友情链接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