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科技论坛 » 理论与探索 » 正文

夯实粮食安全数智基础

发布日期:2025-11-07  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付伟  浏览次数:12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核心提示:2024年底,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5%,物联网、AI、大数据等技术广泛应用。机械化和智能化有效应对劳动力老龄化,破解“谁来种地”难题,助力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克服资源与生态风险,发展绿色高效农业;对接多元化、品质化需求,打造市场导向的生产体系。需完善适应国情的技术支持体系,推动农业从机械化向数智化转型,夯实粮食安全数智基础。

数据显示,2024年底,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5%。同时,物联网、AI、大数据等技术也在粮食种植、仓储、加工等环节广泛应用,粮食生产的技术水平不断提升,推动了我国农业经营体系的现代化转型。粮食生产已经从传统依靠人力投入转型为高技术导向、高度市场化、绿色生态的新型农业。

机械化和智能化有效应对了我国城乡社会快速转型对粮食生产经营的影响,有利于打造新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随着城镇化进程中的人口外流,农业劳动力面临老龄化问题,“谁来种地”成为一个重大现实问题。许多智能化、无人化设备的广泛应用有效提升了生产效率,降低了农业对人力投入的依赖。此外,各种无人化、智能化设备有效解决了农业劳动过程分散、劳动贡献不可细分等监管难题,让新型经营模式成为可能。

机械化和智能化有效克服了资源限制和生态风险对粮食生产的影响,有利于打造绿色高效农业。智能播种技术、智能节水技术、AI算法施肥方案等智能化手段能有效提升既有资源的农业价值;极端天气、病虫害扩散等生态风险也可以通过农业智能化解决。以应对复杂气候为例,通过构建基于物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的平台,整合气象、土壤、作物等数据,提高无人机、收割机等设备的作业速度,在危急时刻可以快速响应。此外,基于大数据和AI的精准病虫害防控、智慧灌溉施肥等措施,也可以减少资源消耗,降低农业对土壤、水质的面源污染。

机械化和智能化有助于打造市场导向的农业,从而在粮食生产层面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粮食消费市场更加多元,对粮食生产供给体系提出了精细化、品质化要求。数智技术通过优化生产、流通、消费全链条,建立与生产端的紧密连接,精准对接多元化、品质化与个性化的消费需求,提升了种植决策能力。物联网技术、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在仓储物流中的应用,实现了让农产品保质的快速运输流通;农产品的溯源体系也有效保证了产品质量,增强了消费者对粮食品质的信任。

要充分发挥数智技术保障粮食安全的积极作用,就要进一步建立完善适应我国国情和农业经营现实需要的农业技术应用支持体系。我国地域广阔、区域差异大,各地农业经营条件不同,农业经营模式也差别很大。比如,部分地区以农户为单位的经营模式对农业机械化智能化设备提出了小型化的需求。又如,经营者购买能力和使用需求对设备和服务的供给方式提出了特殊要求,因此需建立相关社会化体系。同时,农业从机械化到数智化的转型,也对农业基础设施提出了更高要求,不论是农田水利,还是网络、数据,都应持续加大投入力度,充分发挥市场、科研单位、农业经营者等各方积极性,建立从研发、推广、运营到维护的农业技术整体生态。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责任编辑:李艳芳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最新资讯
友情链接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