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因地制宜推动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发展,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这进一步完善了“产业发展-制度供给-社会福祉”的内在逻辑,为发展县域富民产业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要统筹好兴业、强县、富民之间的逻辑关系,坚持以产业融合为支撑,以城乡融合为路径,以机制创新为驱动,更好促进农民增收。
夯实兴业之基
要坚持以兴业为基础,健全特色化、品牌化农业农村产业体系。富民的前提是产业,首先要强调“做大蛋糕”。农业关乎人的最基本需求,永远是朝阳产业,永远有广阔市场。要加快农产品加工转型升级。相比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带来的是更高的利润和效益,带动的是更大的产业规模,吸纳的是更多的农民参与,能够极大延长农业产业链条、畅通销售渠道,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要以“粮头食尾”“畜头肉尾”“农头工尾”为抓手,推动龙头企业向园区集中、向产地下沉,鼓励农民合作社、中小微企业从事农产品初加工,引导大型企业加强研发开展精深加工,更好促进多环节增值。要大力发展特色种植养殖。要精心筛选适宜品种,推广抗逆高产粮经作物、特色瓜菜菌、特色畜禽等,普及间作套作,实现“一块地、多份收益”,持续优化种植养殖结构。要加大品牌建设力度。品牌是农产品的“身份证”,是销量的保障、溢价的关键。要深入研究市场,精选产品,挖掘品牌故事,精准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加强推广渠道建设和市场资源对接,强化地区区域公用品牌引领作用,推动单品品牌、企业品牌、特色文化品牌等协同发展。要加强农产品流通优化升级。要借助网络、用好“网红”,联动开展网络强村、媒体助农,培养一批农民“网红”、直播书记,推动手机变农具、直播变农活,帮助小农户更好对接大市场。要积极发展休闲农业业态。要积极开发乡宿、乡游、乡食、乡购、乡娱等综合体验项目,鼓励村民盘活利用闲置房屋发展民宿经济,把更多乡村建设成市民周末度假目的地。
做强县域引擎
要坚持以强县为载体,打造全域联动、多级协同的城乡融合空间体系。乡村振兴不是单纯追求某个村庄的振兴,而是县域范围内的全面振兴。发展富民产业,要强化系统思维,提升工作组织化水平,建强“县城-产业镇-示范片区-重点村”发展轴。工作中,市一级要抓好统筹。通过规划链群、建设平台、培育载体,系统谋划全市富民产业总体布局,明确主导产业、优势产业、特色产业集群,打造聚集资源要素、聚拢专家行家、聚合服务功能的相关平台,创建农业产业强镇和现代农业产业园,形成富民产业梯次带动、循环赋能的空间布局。县一级要做强枢纽。立足产业基础和功能定位,统筹好农业资源、制造业基础、旅游资源、区位优势,找准主攻方向。围绕特色产业,一体化布局产业发展空间、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聚拢关键环节、补齐产业链条,增强配套功能,优化营商环境,提升产业竞争力。乡村一级要抱团发展。发展富民产业,既要因地制宜发展产业、做强自身,更要高度重视片区建设,走联动集聚发展的路子。要突破原有行政区划限制,将地域相邻、资源相近、优势互补的村庄有机组合起来,通过规划共绘、产业共兴、设施共建、服务共享、治理共抓,形成一个个乡村共同体,在保持各村主体地位的基础上高效协作、区域共赢,实现政治、经济、社会、生态、文化和治理等多重价值。同时,要强化红线意识,守住政策底线,充分尊重农民群众意愿,确保相关政策在基层执行中不变形、不走样。
紧扣富民之本
要坚持以富民为目的,完善联农带农、立体复合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兴业要富民,关键在利益联结,不能“富了老板、忘了老乡”,更不能将农民挤出产业链。当前,乡村的很多问题都可以归结到一个“散”字上,产业主体散、小、弱,村镇层面缺少龙头带动和联合组织,导致小农户与现代农业衔接不畅。联农带农,重点是要推动小户散户增收,关键是“谁来带”“如何联”。关于“谁来带”。收入分配关系由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因此利益联结的基础源于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集体经济和以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社会化服务主体为代表的新型经营主体,共同构成了带动小农户融入现代化大农业的重要力量。其中,集体经济决定着乡村振兴的成色,要整合盘活村集体沉睡资源,探索资源发包、物业出租、资产参股、居间服务等多种模式,探索强村富民新路径。家庭农场,作为与小农户地缘相近、族群相亲的“头雁”队伍,要坚持“提升一批、发展一批”,推动家庭农场向规模适度、管理先进、效益明显发展。农民合作社是村与民之间的纽带,要从追求数量转为提升质量,集中精力吸纳农户、发展产业,加快规范化高质量提升。农业龙头企业是引领现代农业,整合资金、技术、市场、品牌的重要力量,要加强内培外引、对接合作,有条件的地区要逐步推动国家级龙头企业在县市区全覆盖、省级龙头企业在乡镇全覆盖。社会化服务主体,要大力发展多环节托管、全程托管等模式,加强薄弱环节的服务供给,帮助小农户节本增效、增产增收。关于“如何联”。不同主体之间的排列组合形成了不同的利益联结形式,各地要因地制宜探索推广,积极打造农业产业化联合体。要将联农带农作为政策倾斜的重要依据,进一步健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扶持政策同带动农户增收挂钩机制,让农民群众有活干、有钱赚。要让农户和新型经营主体成为联结方式的选择主体,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订单农业、“土地流转+劳务用工”“保底采购+利润返还”、入股参股等分配方式,引导构建关系稳定、风险可控、多元共赢的联农带农机制,让农民分享更多产业增值收益。
推进落实中,要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推进。各地资源禀赋各不相同,不能“齐步走”“一刀切”。要坚持久久为功、循序渐进。产业培育是慢变量,有的甚至是几代人持续努力的结果。认定了就要坚持不懈干下去,稳扎稳打推动产业从“有资源”到“有产品”、从“有优势”到“有品牌”、从传统到现代迭代升级。要坚持系统思维、整体推进。把各个产业、各个片区、各个县域作为一个整体推进,变“拼项目”为“拼系统”,变“抓建设”为“抓运营”、行政主导为多元共建,加快从项目思维向系统思维转变。要坚持市场主导、农民主体。要把选择权交给群众,该由市场自主干的要不越位、不包揽、不干预,该由政府干的主动干、精心干、扎实干。必须尊重群众意愿,坚决杜绝让农民的利益受损。要坚持解放思想、创新驱动。事物是运动的,发展产业不能“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要推进多业态叠加、多模式互补、多技术渗透,构建充满韧性和活力的产业生态。
(作者系山东省聊城市委副书记、市长)
责任编辑:黄天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