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田野,安徽省淮南市寿县板桥镇邹祠村随处可见勤劳的村民,有的挥汗如雨正在收割席草,有的在对席草进行晾晒,铺成扇形的席草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寿县板桥镇是全国四大席草基地之一。邹祠村位于寿县安丰塘畔,这里家家户户都有种植席草的习惯。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是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和农村繁荣的基础;产业是发展的根基,是乡村振兴的核心。淮南市粮食和物资储备局驻村工作队因地制宜,帮助帮扶邹祠村发展优势特色产业;积极推行“四带一自”产业帮扶模式,持续加大席草产业培育力度,将席草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鼓励脱贫户增收并积极落实特色产业发展奖补项目。
天刚放亮,记者在邹祠村文化广场,见到正在晾晒席草的双套村民组汪传芳。她告诉记者,家里有两亩多地,又流转了土地10亩,用来种植席草。种植席草虽然很辛苦,但经济附加值高,十二三亩席草能增加收入5万元。汪传芳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一边用毛巾擦着汗,一边开心地说:“国家提出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邹祠村的村民,我们也要为强村富民增添力量。”
在邹祠村油坊村民组,记者见到了正在收割席草的脱贫致富领头人王怀民。今年他家种植席草5亩,还养殖了鸡、鸭300多只,获取了特色产业发展奖补4000元。仅发展特色种养业,预计他的家庭年收入就增加了8万元。由于发展特色产业,王怀民起早贪黑,勤奋耕耘,虽然人瘦了,脸也晒黑了,但他的笑容却挂满了脸庞。望着特色产业给这个家庭带来的收获,王怀民逢人便说:“如今党的富民政策好,这日子越来越红火啊。”
“大雁高飞靠头雁”。发展特色产业,发挥“领头雁”的引领效应,才能谱写乡村振兴动人篇章。邹祠村脱贫群众张士忠,靠种植加工席草,走出了脱贫致富的一片广阔天地,成为脱贫致富的领头雁。张士忠今年种植了6亩席草,获取特色产业发展奖补3000元。几年前,张士忠获得金融信贷5万元,购置了5台席草编制机器设备进行生产,并自建300多平方米仓库,对收购来的席草进行筛选晾晒,然后加工编制成草席销往浙江、江苏等地,实现了年收入十几万元,在当地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席草专业户。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淮南市粮食和物资储备局驻村工作队紧密结合当地资源和群众种植席草的习惯,激发群众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让乡村振兴更有力、更出彩。如今,在特色产业的带动下,一幅幅生态美、产业旺、人民富的美好画卷,正在寿县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徐徐展开。
作者单位:淮南日报社
责任编辑:刘思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