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科技论坛 » 理论与探索 » 正文

机艺融合农机更需要做好七方面工作

发布日期:2021-10-20  来源:农业机械杂志社  浏览次数:113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核心提示:近年来,在一些地方,农机装备结构不合理、农机化作业项目单一、良种良法配套不完善、新型农机研发推广滞后等问题依然存在,不能适应农艺要求,特别是在农机化作业过程中,由于种植及耕作方法不能有效对接农艺要求,使农作物优良品种不能发挥最大化的优势,直接影响到农作物产量的稳步提升。为进一步推进机艺融合,农机还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统筹协

近年来,在一些地方,农机装备结构不合理、农机化作业项目单一、良种良法配套不完善、新型农机研发推广滞后等问题依然存在,不能适应农艺要求,特别是在农机化作业过程中,由于种植及耕作方法不能有效对接农艺要求,使农作物优良品种不能发挥最大化的优势,直接影响到农作物产量的稳步提升。为进一步推进机艺融合,农机还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统筹协调,建立专班

成立农技、农机部门共同参与的“农机农艺融合”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解决农机农艺融合和农机化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制订出切实可行的农机农艺融合实施方案,确保农机农艺融合工作扎实有效的开展。

二是抓好试验、示范区建设

目前农机农艺融合,要建立在农机专业合作社和农业种植合作社的基础上,形成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农艺融合组织+农机专业种养殖的合作模式,建立高产攻关田块,实施农机农艺融合相互适应、相互促进,实施良种良法与农机作业相结合,“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助农民办”,用事实来说服农民,改变不良的种植习惯,同时应加大对农机专业户和农业种养专业户的财政补贴力度,扶持他们推广使用农机新技术,示范高产优质新品种。进一步加大保护性耕作、秸秆还田离田、精量播种、高效施肥、水肥一体化、节水灌溉等农机化技术的示范推广。

三是重点补贴、全面扶持

积极争取和落实农机购置及深松整地等作业补贴资金,充分发挥好购机补贴惠农政策的引导作用,进一步优化农机装备结构布局,加大农机新产品补贴试点力度,加快推动农机装备向高质量、高效、多功能、低碳环保方向发展。特别是要加大农机新产品补贴试点力度,支持大马力、高性能和特色、复式农机新装备示范推广。继续实施农机示范园区带动战略。巩固和提高农机科技示范园建设,充分发挥农机科技示范园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农业增产增收。

四是精准对接、提质增效

全面推广“智慧型”农机装备,促进物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联网、智能控制、卫星定位等信息技术在农机装备和农机作业上的应用,推进“互联网+农机作业”,加快推广应用农机作业监测、维修诊断、远程调度等信息化服务平台,实现数据信息互联共享,提高农机作业质量与效率。

五是健全组织、互利共赢

一是加强农机合作社建设,提升建设规模和服务能力,鼓励合作社与家庭农场、种植大户及普通农户组建农业生产联合体,实现机具共享、互利共赢。积极推行订单作业、合同作业、土地托管和流转,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二是推动农机合作社服务业态创新,建设一批“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为农民群众提供全程机械作业、农资统购、技术培训、信息咨询、农产品销售对接等“一站式”综合服务,积极为争创“全国主要‘两全两高’农机化示范县”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六是改善条件、强化配套

积极争取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积极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推动农田地块小并大、短并长、陡变平、弯变直和互联互通,切实改善农机作业条件,提高农机适应性;同时,进一步改善农机作业配套设施条件。

七是加强培训,提高技能

以实施农机科技下乡、农机驾驶操作培训为抓手,以农机化技术、科学种植和经营管理为重点,以造就新型职业农民为目标,深入开展农机化教育培训行动。

责任编辑:毛丹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最新资讯
友情链接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