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资讯 » 人物事迹
  • 顾勇:让土地香起来
    顾勇:让土地香起来
    • 顾勇:让土地香起来作者:刘春霞 李巍 吕家发作者单位:泰兴市融媒体中心 泰兴市黄桥镇人民政府责任编辑:何飞 倪文波 徐霖 翟玉佳总平台审核编辑:王程鹏
    • 刘春霞 李巍 吕家发 2022-06-04
  •  
  • 带你“探访”“种业青年团”
    带你“探访”“种业青年团”
    • (视频)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种子是我国粮食安全的关键,只有把种子攥在自己手里,才能端稳中国饭碗。在海南省三亚市崖州湾科技城,几所院校不同专业的六位在读青年科研工作者,组成一个智慧农业科研团队,靠科技化设备以及先进思维加速育种步伐。他们希望通过专业知识改善国内育种大环境,使得知识成果能够真正运用于生产,真正落地。让我们跟随穿越机的镜
    • 2022-06-03
  •  
  • 机手、主播、画家……“三农”变化之农民新职业
    机手、主播、画家……“三农”变化之农民新职业
    • 新华社济南5月29日电 麦收季来了。这几天,山东省潍坊市坊子区丁村赵家村村民赵宪常和儿子赵凯更忙了:驾驶农机,从这个地头到那个地头。赵凯驾驶联合收割机在河南省驻马店作业。(受访者供图)20多年前,赵宪常也是一名种地的农民,为方便播种,他购买了一台小型拖拉机。由于感受到机械化的便利,赵宪常还成立了一家农机合作社,兼职当上了农机手。以前,农民种
    • 邵琨 2022-06-01
  •  
  • 青年志愿者: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
    青年志愿者: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
    • 乡村的希望在青年,许多青年的希望也在乡村。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青年志愿者走进乡村,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用实际行动展现了新时代青年人的责任担当。本文推出3位青年志愿者的故事,讲述他们在助力乡村振兴过程中的付出与收获。他们中有人对农民开展生产技术帮扶,有人通过电商直播将农产品销出大山,还有人用心扶贫济困、关爱留守儿童……他
    • 原韬雄 常碧罗 李纵 2022-05-31
  •  
  • “豆大”的事儿,她一干就是37年
    “豆大”的事儿,她一干就是37年
    • 新华社哈尔滨5月28日电 “你看这些豆子多漂亮啊,颜色、形状都特别美!”栾晓燕抓起一把她“心爱”的豆子,像看着自己的孩子一般,眼神充满无限怜爱。栾晓燕是黑龙江省农科院大豆研究所的育种专家,走进她的办公室,目光所及的地方都是豆子。纱袋中的豆子,被牛皮纸包起来的豆子,干瘪的豆子,“漂亮”的豆子,豆荚里的豆子……所有的豆子都像栾晓燕的孩子似的被
    • 侯鸣 黄腾 2022-05-31
  •  
  • “把种子牢牢攥在自己手里”——南繁科技创新助推种业振兴见闻记
    “把种子牢牢攥在自己手里”——南繁科技创新助推种业振兴见闻记
    • (视频)新华社海口4月27日电 海南省三亚市天涯区,中国种子集团南繁育种基地稻浪滚滚。“3,2,1……”随着倒计时结束,该集团水稻测评总监周华开启直播首秀。23日,157个水稻优质品种观摩会原本要在基地举办。疫情导致客户无法到场,周华改为在线上“云推介”。春夏之交,南繁育种基地一片火热繁忙。“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就必须把种子牢牢攥在自
    • 柳昌林 罗江 于文静 张志龙 叶婧 2022-05-31
  •  
  • 花椰菜育种专家孙德岭:扎根田间30年 为花椰菜装上“中国芯”
    花椰菜育种专家孙德岭:扎根田间30年 为花椰菜装上“中国芯”
    • 今年61岁的孙德岭是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花椰菜育种岗位专家,1985年,研究生毕业后的他来到了天津市农科院搞起了蔬菜栽培。当时我国的花椰菜种子几乎被国外公司垄断,90%的杂交种子都要依赖进口。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孙德岭开始陪着一茬又一茬的花椰菜走过春秋冬夏,尝试选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30年过去了,孙德岭和他的团队已培育出“夏雪”“丰花”
    • 2022-05-31
  •  
  • 育种专家程相文:幸福是“育”出来的
    育种专家程相文:幸福是“育”出来的
    • (视频)他不是农民,却种了一辈子庄稼。他家在北方,却像候鸟一样南来北往。85岁本该儿孙绕膝、尽享天伦,他却把时间都给了玉米。他,就是河南省鹤壁市农科院育种专家程相文。眼下的三亚阳光明媚,春意盎然。晨曦初露,程相文就戴上草帽、穿上白大褂一头钻进玉米地,领着助手套袋、授粉,观察叶片、根系长势并详细记录,在地里一待就是五六个小时。常年高温暴晒
    • 2022-05-31
  •  
  •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系列视频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系列视频
    •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第一集 大地赤子》》《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系列视频芒果TV责任编辑:张颍辉
    • 2022-05-31
  •  
  • 一粒种子的坚守——记河北省石家庄市农科院名誉院长、小麦育种专家郭进考
  •  
  • “中国药学家”屠呦呦:无私贡献,不懈探索
    “中国药学家”屠呦呦:无私贡献,不懈探索
    • “中国药学家”屠呦呦:无私贡献,不懈探索责任编辑:刘丫总平台审核编辑:毛丹
    • 2022-05-30
  •  
  • 湖北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研究室主任周雷:只为稻菽千重浪
    湖北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研究室主任周雷:只为稻菽千重浪
    • “找周雷?他下田了!”5月12日,周雷一大早就来到试验田,播下了刚从海南南繁基地带回来的数千份水稻育种材料。“一个优秀杂交稻品种从亲本选择,杂交后代筛选,到得到稳定株系,一般至少要8到10代。从成千上万的水稻中筛选最优秀的单株,然后经过组合测配、品比和区试,最后才能筛选出既高产又优质,且抗性好的一个新品种,这一套流程下来至少需要8到10年。”
    • 2022-05-30
  •  
  • “种子”选手周雷:为“中国稻”添“中国芯”
    “种子”选手周雷:为“中国稻”添“中国芯”
    • (视频)“五一”假期还没过完,从湖北洪湖看望父母返回武汉后,“80后”科研工作者周雷换上胶鞋,戴上草帽,钻进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的试验田里,观察早稻秧苗的长势。他是湖北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研究室主任,有着一双粗糙的手——不但晒得黢黑,上面还总有小伤口。这是常年与水稻“亲密接触”留下的印记。每年超过300天,周雷都“泡”在田间地头和实验室,围
    • 戴紫欣 朱娟娟 雷宇 2022-05-30
  •  
  • 90后新农人:新疆棉田里的新希望
  •  
  • 追记广西靖西汤亮村驻村第一书记张华:“人的一生总要做几件有意义的事”
    追记广西靖西汤亮村驻村第一书记张华:“人的一生总要做几件有意义的事”
    • 追记广西靖西汤亮村驻村第一书记张华:“人的一生总要做几件有意义的事”人民日报2019-07-26张华(左一)组织工作队员、村两委成员在村集体桑园劳动。(资料照片)张华,优秀军队转业干部、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政法委副调研员、派驻百色靖西市安宁乡汤亮村第一书记,在连续多天高强度工作后,累倒在办公桌前;6月7日,因抢救无效殉职,42岁的年轻生命永远定格在南
    • 庞革平 2022-05-24
  •  
  • 音乐纪录片《禾下乘凉》——缅怀袁隆平
    音乐纪录片《禾下乘凉》——缅怀袁隆平
    • 音乐纪录片《禾下乘凉》 用歌声缅怀袁隆平2021年5月当新一季的秧苗刚刚扎根土地我们敬爱的袁爷爷却永远离开了他说 此生有梦 禾下乘凉2022年5月当初夏的风吹过脸颊弯腰体会稻穗的分量泥水里耕种着富庶安康这是一粒米的成长故事凝集着袁隆平的一生所爱承托着乡村振兴的梦想用心聆听 用爱播种原创音乐纪录片《禾下乘凉》用歌声缅怀“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
    • 2022-05-22
  •  
  • “Z世代”新农人返乡种菜记
    “Z世代”新农人返乡种菜记
    • “Z世代”新农人返乡种菜记近年来,在广袤的燕赵大地,出现了越来越多“Z世代”新农人的身影。他们有想法、懂技术、肯吃苦,年轻人的鲜明个性和现代农业的光明前景,共同造就了他们的职业选择。在河北省邢台市南和区贾宋镇现代农业示范园区,“95后”姑娘张曼正在进行蔬菜日常管理。2019年,从河北农业大学毕业后,张曼回到自己的家乡邢台市南和区,成为当地一家
    • 2022-05-22
  •  
  • 李登海:自学成才的玉米育种家
    李登海:自学成才的玉米育种家
    • 李登海,1949年出生于山东省莱州市。他是“中国种业十大功勋人物”中唯一一位农民科学家。被称为“中国紧凑型杂交玉米之父”。李登海李登海是一位与新中国同龄的自学成才的玉米育种家。怀着“开创中国玉米高产道路,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决心,40多年来,他和团队选育了玉米新品种(系)100多个,多次刷新了玉米的高产纪录,实现了一亩地养活4.5人的目标。刻苦自
    • 陈冠文 2022-05-22
  •  
  • 海南:农业科研青年传承“中国芯” 攥紧种子种下未来
    海南:农业科研青年传承“中国芯” 攥紧种子种下未来
    • 海南:农业科研青年传承“中国芯” 攥紧种子种下未来海南网络广播电视台责任编辑:郭洋
    • 2022-05-16
  •  
  • 种业专家李珊珊:将为神舟十三号搭载种子组培扩繁
    种业专家李珊珊:将为神舟十三号搭载种子组培扩繁
    • 在位于北京市通州区于家务国际种业科技园区的神舟绿鹏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组培中心里,李珊珊和组培中心的科研人员正在观察无菌容器内一根根细长的根苗。一个月前,它们还是只有针尖大小的小叶片,如今已生长成为两小丛根苗,李珊珊自豪地说:“这就是组培的魅力。”展会中,李珊珊(右二)向参观人员介绍航天育种。山西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后,李珊珊走进了神舟
    • 田兆玉 2022-05-15
  •  
 «上一页   1   2   …   21   22   23   24   25   …   34   35   下一页»   共699条/35页 
 
按分类浏览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友情链接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