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资讯 » 人物事迹
  •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系列视频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系列视频
    •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第一集 大地赤子》》《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系列视频芒果TV责任编辑:张颍辉
    • 2022-05-31
  •  
  • 一粒种子的坚守——记河北省石家庄市农科院名誉院长、小麦育种专家郭进考
  •  
  • “中国药学家”屠呦呦:无私贡献,不懈探索
    “中国药学家”屠呦呦:无私贡献,不懈探索
    • “中国药学家”屠呦呦:无私贡献,不懈探索责任编辑:刘丫总平台审核编辑:毛丹
    • 2022-05-30
  •  
  • 湖北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研究室主任周雷:只为稻菽千重浪
    湖北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研究室主任周雷:只为稻菽千重浪
    • “找周雷?他下田了!”5月12日,周雷一大早就来到试验田,播下了刚从海南南繁基地带回来的数千份水稻育种材料。“一个优秀杂交稻品种从亲本选择,杂交后代筛选,到得到稳定株系,一般至少要8到10代。从成千上万的水稻中筛选最优秀的单株,然后经过组合测配、品比和区试,最后才能筛选出既高产又优质,且抗性好的一个新品种,这一套流程下来至少需要8到10年。”
    • 2022-05-30
  •  
  • “种子”选手周雷:为“中国稻”添“中国芯”
    “种子”选手周雷:为“中国稻”添“中国芯”
    • (视频)“五一”假期还没过完,从湖北洪湖看望父母返回武汉后,“80后”科研工作者周雷换上胶鞋,戴上草帽,钻进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的试验田里,观察早稻秧苗的长势。他是湖北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研究室主任,有着一双粗糙的手——不但晒得黢黑,上面还总有小伤口。这是常年与水稻“亲密接触”留下的印记。每年超过300天,周雷都“泡”在田间地头和实验室,围
    • 戴紫欣 朱娟娟 雷宇 2022-05-30
  •  
  • 90后新农人:新疆棉田里的新希望
  •  
  • 追记广西靖西汤亮村驻村第一书记张华:“人的一生总要做几件有意义的事”
    追记广西靖西汤亮村驻村第一书记张华:“人的一生总要做几件有意义的事”
    • 追记广西靖西汤亮村驻村第一书记张华:“人的一生总要做几件有意义的事”人民日报2019-07-26张华(左一)组织工作队员、村两委成员在村集体桑园劳动。(资料照片)张华,优秀军队转业干部、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政法委副调研员、派驻百色靖西市安宁乡汤亮村第一书记,在连续多天高强度工作后,累倒在办公桌前;6月7日,因抢救无效殉职,42岁的年轻生命永远定格在南
    • 庞革平 2022-05-24
  •  
  • 音乐纪录片《禾下乘凉》——缅怀袁隆平
    音乐纪录片《禾下乘凉》——缅怀袁隆平
    • 音乐纪录片《禾下乘凉》 用歌声缅怀袁隆平2021年5月当新一季的秧苗刚刚扎根土地我们敬爱的袁爷爷却永远离开了他说 此生有梦 禾下乘凉2022年5月当初夏的风吹过脸颊弯腰体会稻穗的分量泥水里耕种着富庶安康这是一粒米的成长故事凝集着袁隆平的一生所爱承托着乡村振兴的梦想用心聆听 用爱播种原创音乐纪录片《禾下乘凉》用歌声缅怀“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
    • 2022-05-22
  •  
  • “Z世代”新农人返乡种菜记
    “Z世代”新农人返乡种菜记
    • “Z世代”新农人返乡种菜记近年来,在广袤的燕赵大地,出现了越来越多“Z世代”新农人的身影。他们有想法、懂技术、肯吃苦,年轻人的鲜明个性和现代农业的光明前景,共同造就了他们的职业选择。在河北省邢台市南和区贾宋镇现代农业示范园区,“95后”姑娘张曼正在进行蔬菜日常管理。2019年,从河北农业大学毕业后,张曼回到自己的家乡邢台市南和区,成为当地一家
    • 2022-05-22
  •  
  • 李登海:自学成才的玉米育种家
    李登海:自学成才的玉米育种家
    • 李登海,1949年出生于山东省莱州市。他是“中国种业十大功勋人物”中唯一一位农民科学家。被称为“中国紧凑型杂交玉米之父”。李登海李登海是一位与新中国同龄的自学成才的玉米育种家。怀着“开创中国玉米高产道路,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决心,40多年来,他和团队选育了玉米新品种(系)100多个,多次刷新了玉米的高产纪录,实现了一亩地养活4.5人的目标。刻苦自
    • 陈冠文 2022-05-22
  •  
  • 海南:农业科研青年传承“中国芯” 攥紧种子种下未来
    海南:农业科研青年传承“中国芯” 攥紧种子种下未来
    • 海南:农业科研青年传承“中国芯” 攥紧种子种下未来海南网络广播电视台责任编辑:郭洋
    • 2022-05-16
  •  
  • 种业专家李珊珊:将为神舟十三号搭载种子组培扩繁
    种业专家李珊珊:将为神舟十三号搭载种子组培扩繁
    • 在位于北京市通州区于家务国际种业科技园区的神舟绿鹏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组培中心里,李珊珊和组培中心的科研人员正在观察无菌容器内一根根细长的根苗。一个月前,它们还是只有针尖大小的小叶片,如今已生长成为两小丛根苗,李珊珊自豪地说:“这就是组培的魅力。”展会中,李珊珊(右二)向参观人员介绍航天育种。山西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后,李珊珊走进了神舟
    • 田兆玉 2022-05-15
  •  
  • 四川内江市中区牛角田村:聚焦特色产业 打造乡村振兴“主引擎”
    四川内江市中区牛角田村:聚焦特色产业 打造乡村振兴“主引擎”
    • 四川内江市中区牛角田村:聚焦特色产业 打造乡村振兴“主引擎”作者:林艺 何佳倩作者单位:内江广播电视台责任编辑:鲁建滔
    • 林艺 何佳倩 2022-05-12
  •  
  • 谢皝:螃蟹壳里做“道场”
    谢皝:螃蟹壳里做“道场”
    • 谢皝:螃蟹壳里做“道场”作者:李梦佳 丁亮作者单位:湖州长兴传媒集团责任编辑:刘思南
    • 李梦佳 丁亮 2022-05-12
  •  
  • 太行山花烂漫时——走近李保国山区开发与林果产业创新团队
    太行山花烂漫时——走近李保国山区开发与林果产业创新团队
    • 新华社石家庄5月9日电 5月,太行山花烂漫时,正是苹果树疏果的关键时节。8日上午,在河北省邢台市内丘县岗底村富岗苹果生产示范基地,河北农业大学林学院研究员、李保国山区开发与林果产业创新团队带头人、李保国的爱人郭素萍拉过一枝条,掏出随身携带的疏果剪,剪掉多余的小果。“眼下,要根据树势及树龄等情况疏果,对于弱树每25至30厘米留一个果,壮树每20至2
    • 李继伟 2022-05-12
  •  
  • “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周雷:努力为中国水稻装上“中国芯”
    “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周雷:努力为中国水稻装上“中国芯”
    • “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周雷:努力为中国水稻装上“中国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责任编辑:王彦峰
    • 2022-05-09
  •  
  • “巾帼新农人”刘倩助力乡村振兴 为老区果农“舍近求远”
    “巾帼新农人”刘倩助力乡村振兴 为老区果农“舍近求远”
    • 刘倩在沂南桃子基地考察背靠国家5A级景区蒙山,紧邻沂河水系,在距离山东孟良崮十多里地的东南山上有500亩荒山,当地村民刘元强采用有机技术种植桃子,并为桃子起名“桃本桃”,“只为种出小时候才吃到过的鲜甜的天然桃子”。每年初夏时节,80后“巾帼新农人”、“来一杯”鲜果茶创始人刘倩就会到这片果园来考察桃子长势、与农户订货。“来一杯”的另一个原料供
    • 姜曼 2022-05-07
  •  
  • 广东龙川罗霞英:放下“头”等事 沾上泥土味
    广东龙川罗霞英:放下“头”等事 沾上泥土味
    • 抄起扳手,拧松螺丝,取下农机破损的耙片,再换上新耙片……整套操作流程下来不过2分钟,顺畅熟练,一气呵成。随后,罗霞英驾驶着刚修好的拖拉机,兴奋地开到农田里开始耕地,为插秧做好准备。罗霞英正在维修农机。肖斌 摄罗霞英是广东省河源市龙川县鹤市镇大佳村土包子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农用机车手”。罗霞英曾经在深圳市从事过10年的美发行业,如今她放下“头
    • 王亚娇 肖斌 钟文俊 2022-05-01
  •  
  • 林水根:义务捡拾垃圾19年 只为当好守护饮用水源的“环保卫士”
    林水根:义务捡拾垃圾19年 只为当好守护饮用水源的“环保卫士”
    • 晴朗的清晨,漫步在浙江省丽水市遂昌县垵口乡垵口村的林荫道上,总能发现一位老人,手拎一个大袋子,在路边走走停停,随后通过一条小路走向了公路下面的河道。这位老人名叫林水根,他可是远近闻名的“环保卫士”,虽然已经93岁的高龄,依旧坚持义务捡垃圾,保持河道和道路的清洁。一次偶然机遇,与垃圾“结缘”林水根老人因早年当兵,落下了老寒腿的毛病,经常腰
    • 廖丹琳 2022-05-01
  •  
  • 李建武:扎根稻田 让青春绽放绚丽之花
    李建武:扎根稻田 让青春绽放绚丽之花
    • 李建武:扎根稻田 让青春绽放绚丽之花责任编辑:孙洁 霍筠霞总平台审核编辑:张健瑜
    • 2022-04-30
  •  
 «上一页   1   2   …   20   21   22   23   24   …   33   34   下一页»   共671条/34页 
 
按分类浏览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友情链接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