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强国”上海11月7日电 桂香馥郁的黄浦江畔,第八届虹桥国际经济论坛如约而至。论坛期间,深耕农业管理与政策研究多年的权威专家、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农业科学院原党组书记张合成接受了“学习强国”记者专访,就“十五五”时期中国农业如何以内在确定性应对全球不确定性、增强发展韧性进行了深度解析。
蓝图清晰:农业农村现代化阶梯式推进
面对外部环境的风云变幻,最有力的回应莫过于自身发展路径的清晰与坚定。
刚刚闭幕的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聚焦“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对“十五五”时期农业农村工作作出全面部署。张合成委员对此进行了系统解读。
“党的二十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系统谋划了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战略安排——从2027年乡村全面振兴取得实质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迈上新台阶,到202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80周年时,完成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各项改革任务;到2035年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再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农业强国……”这一系列关键节点,勾勒出未来数十年的奋进蓝图,是阶梯式递进、不断发展进步的历史过程。
回顾“十四五”,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已成为中国经济社会中最为稳定、可靠和积极的支持力量。张合成表示,面向“十五五”,必须把握这一关键阶段,提升政策效能,推进阶梯式发展,助力亿万农民就地过上现代文明生活,以“三农”的确定性应对世界百年变局带来的不确定性。
内核稳固:政策效能提升农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农业的确定性,根基在粮食,关键在农民。提升亿万农民实实在在的获得感、稳稳的幸福感、满满的安全感,是应对一切内外风险挑战最牢固的根基。
“从党的十九大、二十大连续提出‘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到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再到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强调‘提高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效能’,这标志着我国农业支持保护制度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迭代升级。”张合成表示,政策导向正从“多予少取”的初级阶段,迈向更加注重系统集成和效能提升的新阶段。目标是让市场更加有“效”,政府更加有“为”,最终让政策更具长效性,制度更有稳定性。
“推进以人为本的城镇化,也要为乡村家庭成员共同生产生活、老小亲情养育、村民守望相助努力创造条件。”针对不少乡村因劳动力外流面临家庭分离、老人孤独、妇孺留守的现实困境,张合成认为,要通过政策效能提升,让种粮务农有可预期的获得感、农民家庭有亲人常伴的幸福感、生活支出有所保障的安全感。
为实现这一目标,张合成提出,要构建调动种粮积极性的制度体系,保障农民合理收益;完善多予少取的农民增收保障制度,缓解居住、医疗、教育等支出压力;制度上保障小农户同步进入现代化,防止其被边缘化;保障农民就地过上现代文明生活,实现就业、就学、养老、看病不出远门;构建更优的农业科技政策体系,尽快在科技投入强度、基础科研占比等关键指标上追平全国水平,应对全球农业科技竞争。
开放战略:以“双循环”驾驭风浪
近年来,受地缘冲突、极端天气、单边主义、保护主义等多种不利因素影响,农业国际贸易外部环境不确定性明显增大。
张合成分析指出,我国从农业出口国逆转为进口国,带来双重影响:“一方面,中国农业与世界关联度空前增强,我们融入全球市场潜力巨大,庞大的市场需求也为世界带来机遇,并通过‘稳供给、降成本、促就业’为国民经济作出贡献。但另一方面,也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特别是国内外农产品价格倒挂的长期性与复杂性。”
如何精准平衡“农民种粮卖得好”与“国家进口低价粮”?张合成认为,破题关键在于扎实实施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战略布局,核心是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保供格局。
“必须下大力气打通农业经济、工农产业、区域供给、城乡要素、国内国际等循环堵点,形成农业农村自身良性经济循环,有力支撑国民经济新发展格局。”张合成解释,只有国内基本盘稳固,才能在国际循环中拥有更大的回旋余地和战略主动。
练好“内功”的同时,中国农业对外开放将迈向更高水平。“我们要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拓展国际循环。”尤其在复杂国际形势下,必须“牢牢把握粮食进口主动权”,审慎平衡进口与国内供给,防范关键农产品在极端情况下被“卡脖子”。同时,要积极支持有实力的农业企业“走出去”,深度融入全球供应链,强化中国农业产业链与世界的衔接,在开放合作中提升竞争力。
崭新力量:“新农人”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活力
谈及中国农业的未来,张合成充满乐观与期待。他特别提到正在乡村沃土上蓬勃生长的崭新群体——“新农人”或“农创客”。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农民,他们是“有情怀、有技术、有梦想”的互联网时代新力量。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各类返乡入乡创业人员已超过1200万人。
“他们不仅将先进科技、管理知识和互联网思维带入田野,带动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涌现,更承载着融合城乡文明的使命。”张合成认为,新农人将城市中不断创新、独立自主的精神带入乡村,同时传承乡村中守望相助、勤劳善良的宝贵品质,成为文明赓续与现代转型的关键角色,是处理好“新”农人与“老”产业关系的重要桥梁。他们如同播撒在乡间的创新种子,让古老乡村在保持根魂的同时,焕发与时俱进的生机。
当外部环境充满变量,最可靠的常数,永远是做好自己的事。牢牢守住粮食安全底线,持续推动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将这枚沉甸甸的“三农”压舱石锻造得更加稳固,正是我们从容应对世界百年变局的最深厚底气、最坚实依靠。(“学习强国”记者张玙蕗)
责任编辑:周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