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走进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县张塝镇艾山艾水蕲艾产业园,艾香弥漫。工人们正在加紧生产,赶制订单,一派繁忙有序的生产景象。
“项目从签约到试生产仅用时3个月。”张塝镇魏河村党支部书记陈添元说,“去年12月接洽,今年3月第一批工人进厂,5月正式生产。”
项目跑出“加速度”的背后,是魏河村为企业提供的精准服务。
旧厂房变身“艾草银行”
“两年前,这里还是一处废弃的工厂,因种种原因闲置数年。”陈添元说,打破土地“晒太阳”的困局,让“沉睡”的土地生金,成为了他日思夜想的事。
2023年,魏河村“两委”决定收回土地,拆除原有旧厂房,重新建设,对外招租。
“明确了土地权属,依照规定收归集体后,建成什么样子,建成后租给谁,成为了新的问题。”陈添元说。
坐着等全是问题,出去学全是办法。陈添元带领村干部踏上了“取经之路”,前往宜昌、武汉、深圳等地考察学习。
“先解决建成什么样子的问题。”陈添元回忆,“不确定承租方是谁,有什么需求,那就建成通用的。通用厂房有比较高的灵活性,可以进行二次调整,满足不同行业的生产、加工、仓储、物流等需求。”
“泰达纺织的田总告诉我,厂房跨度要大,至少30米,高度要高,至少要11米;长机科技的叶总指导我,为了采光效果,厂区整体设计要成‘7’字形,保证生产车间的进深;还有空间布局、遮阳设计、航吊保留……”陈添元笑着说,“做好规划前置,我相信资源‘唤醒’就成功了一半。”
“‘拎包入住’的感觉很好,第一次到现场参观的时候,感觉就像是为我们量身定做的!”湖北艾山艾水科技有限公司经理陈朗说,因为对产业园的设计和布局一眼相中,跟陈书记接洽的当月,公司就签了租赁合同。
产业链长出“共富纽带”
“沉睡”资源,要唤醒,更要激活。
“不能等建成了再去考虑租给谁,得提前谋划。”陈添元说,自2023年动工起,建设厂房和寻找市场主体的工作,一直在同步进行。
一次乡间漫步,香飘四溢的艾草给了村“两委”班子灵感——招租蕲艾企业,或许是最好的选择。
“村民有蕲艾种植基础。”陈添元说,“2017年,村里就开始种艾草。高峰时期,种植基地达到300亩,从主干道到家门口,全是艾草。现在,虽然基地撂荒了一部分,但是村民们种植的技术还在。”
谈及部分基地撂荒的原因,陈添元坦言,主要是种植效益不高。老百姓付出了时间和精力,但由于地形地貌、土壤条件、运输存储等原因,艾草产量和品质达不到收购标准,导致预期的收益没有实现,影响了艾农的积极性。
2023年以来,为匹配蕲艾企业入驻,同时提高农户种艾积极性,魏河村制定了种植蕲艾补贴政策——在艾企收购价的基础上,每公斤干艾叶,村里补贴1元。
“从前,村里的艾叶要送到县城里去卖,打包、装车、运输,需要耗费不少的人力、财力。”陈添元说,“引入蕲艾企业,问题迎刃而解。既可以畅通村民的销售渠道,也能保证艾企原材料的道地性,形成稳定的产业链。”
“有村集体的带动,有老百姓的支持,有我们企业的加工技术和销售渠道,这样的合作,想不成功都难。”陈朗笑着说。
小艾叶写进“幸福账单”
“范先锋300斤、吴求荣200斤、李向荣200斤……”在产业园办公楼前台,笔记本上详细记录着农户姓名、艾叶收购重量、收购日期等信息。
“虽然我们还在试生产阶段,但是已经有老百姓送来艾叶了。”陈朗说,“送来了我们都收,对品质没有过多克扣,每斤按照六块五收购。”
“以前总担心艾草种了卖不出去,或者没及时卖出去,放潮了要反复晾晒。”范先锋笑着说,“现在家门口就有收购点,收购价格也稳定,再也不用担心了。”
除了定点收购,解决农户艾草售卖需求,产业园还招收了不少本地村民成为职工。
“去年过年回家,得知村里有了大企业,就来应聘了。这里离家只有几百米,既能照顾家里,又能赚点钱,日子轻松多了。”村民叶焱娟正熟练地操作着全自动卷艾条机,填装艾绒、包裹压缩、定型封口。
像叶焱娟这样的村民不只一个,他们有的负责艾产品加工,有的负责整理青料,有的负责打包,有的负责仓储管理。截至目前,该产业园带动了魏河村20多名群众进车间当上了产业工人。
来源:湖北日报客户端
责任编辑:唐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