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黄帝内经》中这句经典的饮食理论,道出了古人对膳食均衡的智慧见解。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临床营养科副主任医师佟丽介绍,《黄帝内经》中的“五菜”是指葵、韭、薤、藿、葱,它们并非陌生食材,皆能在现代饮食中找到对应,部分还兼具药食同源属性。

葵:润燥利肠
葵古时在蔬菜家族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今名冬葵或冬寒菜,在四川、湖南等地仍有种植。
冬葵口感滑腻,这种特性使得它能润燥利肠。在烹饪方式上,它比较适合烫煮或做汤,比如冬葵煮稀饭,稀饭的软糯与冬葵的滑嫩相得益彰;冬葵豆腐汤,清淡鲜美又营养丰富。这两种做法都能很好地保留冬葵的黏液质,对肠道健康大有裨益。不过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冬葵性寒滑利,脾胃虚寒、容易腹泻的人群不宜过多食用,以免加重身体不适。
韭:温阳行气
韭即韭菜,有“一种而久生”的特点,正因这份蓬勃生机,它被赋予了“起阳草”的别称。
在中医理论中,韭菜有着温阳行气、散瘀解毒的功效,既能帮助缓解脾胃虚寒带来的不适,又能清除体内热毒。春日的韭菜最为鲜嫩,滋补效果也尤为突出。到了寒冷的冬季,韭菜适合用来制作馅料,如韭菜鸡蛋馅、韭菜猪肉馅,包成饺子或包子,能发挥其温阳作用,对体寒、阳虚人群格外友好,但阴虚火旺(如常伴有口干、口臭、长痘)者不宜多食。此外,其粗纤维含量高,消化不良时需适量。
薤:理气宽胸
薤即藠头,在南方地区是极具人气的特色食材,外形和小葱有些相似,但它的鳞茎圆润饱满、洁白如玉,剥开时还带着辛香。
中医认为,藠头味辛、苦,性温,有温中通阳、理气宽胸的功效。它的吃法多样,除了制成酸甜爽口的糖醋藠头、腌制成开胃小菜,还能切段用热油爆香,再搭配猪肉、牛肉等肉类,或是青椒、豆角等蔬菜一同翻炒,既能中和肉类的油腻感,又能为菜肴增添独特鲜香。不过,气虚人群过量食用可能加重身体不适,一次切勿吃太多。
藿:护肠护心
藿指的是黄豆、黑豆等常见豆类的嫩叶。其性味甘平,略带微寒,适合大多数体质。豆叶富含多种对人体有益的营养成分,比如丰富的粗纤维,有助于维持肠道健康;一定量的叶酸,有助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异黄酮则能辅助调节激素水平。
豆叶的最佳食用方式为熬汤和快炒,例如经典的大豆叶豆腐汤,豆叶的清新与豆腐的软嫩相得益彰,成汤清淡爽口,能最大限度地保留叶酸与异黄酮等营养物质,滋养身体。需要注意的是,豆叶质地偏粗糙,烹饪时必须彻底做熟,以便身体更好地吸收营养。
葱:散寒通阳
葱就是指葱白,因自带独特辛香,能巧妙调和各类食材的风味,中和异味、激发鲜香,被人们称作“和事草”。
在中医理论中,大葱有发汗解表、散寒通阳的功效,着凉初期适量食用,对缓解轻微恶寒、鼻塞等不适有一定帮助。它的吃法多样,爆炒鸡蛋、慢炖肉类时丢入几段葱,瞬间就能让菜肴香气四溢;不少凉拌菜或汤品出锅后,撒上一把葱花,增色添香;鲜嫩的葱还可以用来拌豆腐,是解腻开胃的佳品。需注意,其味道辛辣,空腹时避免生食过量,以免刺激肠胃。
佟丽建议,日常饮食无需刻意追求“集齐五菜”,但应做到四季常食、品种轮换,避免长期单一食用某类蔬菜,以契合“补而不过、均衡养生”的传统智慧,使身体在多样化的营养供给中维持健康。
来源:健康时报
责任编辑:王月明 张晨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