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科普博览 » 生活百科 » 正文

辟谣|姜黄素真的能抗癌? 不要看到“论文”就信

发布日期:2025-11-07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白璐  浏览次数:12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核心提示:​姜黄素真的能抗癌?目前尚无确凿证据。实验数据显示其有抗炎、抗氧化潜力,但不等于人体实际功效。姜黄素生物利用度极低,口服吸收率仅约1%,即使采用纳米胶束等技术提升总浓度,2025年《iScience》临床研究指出,具有生物活性的游离型姜黄素浓度仍远低于有效水平。部分商家宣称的“高吸收率”源自企业赞助论文,数据片面。消费者勿轻信“专利”“论文”宣传,切勿将保健品当药品。

最近,姜黄素保健品在网上热销。这些产品宣称具有解酒护肝、降血脂、保护关节和心血管、增强免疫力等功效,有的还出现“抗炎、抗氧化、抗癌”“天然阿司匹林”等字样。姜黄素真的能抗癌吗?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实验数据不等于实际功效

姜黄素是以姜科植物姜黄(Curcumalonga L.)的根茎为原料,经有机溶剂提取,再经物理方法精制而得。姜黄素是一种天然食用色素,在多国被批准用于食品添加剂,在我国也有相关标准。

姜黄素也是一种活性成分。有细胞和动物实验证实,姜黄素可以下调多种促炎因子的产生,有一定的抗炎效果。同时,它可以“间接”抗氧化,即通过激活人体自身的抗氧化防御系统,激发内源性抗氧化剂的活性。至于它是否有抗癌作用,目前还处于研究阶段。

但是,以上实验效果并不直接等同于实际功效。在保健品中添加姜黄素并宣称其对人类疾病有“预防”或“治疗”作用的说法,属于夸大事实,忽略了从实验室到人体的鸿沟。

姜黄素的生物利用度低

为什么实验中有抗炎等效果的姜黄素,对人体不一定有效?最重要的原因是姜黄素的生物利用度低。

姜黄素的水溶性差,仅约11ng/mL,所以在肠道吸收率低,在人体内代谢迅速,口服难以吸收。有资料显示,口服姜黄素的生物利用度只有1%。即使有少量姜黄素被吸收,它们也会在肠道和肝脏中被迅速代谢,转化为活性较低的代谢物,并被快速清除出体外,真正能到达炎症部位的量极为有限。

为了解决生物利用度低的问题,市面上出现了很多采用不同制备方法得到的姜黄素制剂,宣称可以提高吸收率。例如,与胡椒碱搭配,或制成磷脂复合物、水溶性纳米微粒、纳米胶束等。不少保健品在广告中称属于“专利产品”“专利配方”“特殊工艺”等,指的就是这些制备方法。

上海海洋大学食品学院副教授张朝燕表示,评价一种姜黄素制剂是否高效,不能只看血液中总姜黄素的浓度,关键要看具有生物活性的游离型姜黄素浓度是否得到了真正的提高。

2025年,一项发表在SCI核心期刊《iScience》上的独立临床研究结果显示,比较市售几款“高生物利用度”的姜黄素制剂可见,即使服用高剂量制剂,游离型姜黄素在血液中的浓度仍然很低。这项研究指出,尽管某些制剂能显著提高血液中总姜黄素的浓度,但其中绝大部分是无活性的结合型代谢物,具有药理活性的游离型姜黄素在血液中的浓度仍然非常低,远低于体外实验显示其有效所需的浓度。

广告数据竟来自“赞助论文”

调查还发现,不少打着“专利配方”“特殊工艺”的商家在商品详情页大肆宣称自家产品拥有极高的生物利用度,但相关数据经不起推敲。

例如,某品牌姜黄素保健品宣称:“发表于某杂志的临床试验表明,采用胶束技术可以将姜黄素的生物利用度提高185倍”,但商家只宣传了血液中总姜黄素的浓度提高,没有提供游离型姜黄素的浓度数据。

记者找到这篇论文发现,论文作者之一是一家保健品公司的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拥有多项胶束增溶技术专利。论文的潜在利益冲突声明中也介绍,该保健品公司销售姜黄素胶束以获取利润,相关姜黄素也是其公司的产品之一。也就是说,相关论文是由企业赞助的,其结论的可信度可想而知。

总的来说,普通姜黄素粉末的口服生物利用度极低。通过纳米乳、磷脂复合物、胶束等制剂技术,能在动物实验中提升其生物利用度,但最新临床研究显示,即使使用这些技术,也无法让人体达到与细胞或动物实验类似的有效治疗浓度。所以,面对商家的宣传,消费者还是要留个心眼,不要看到“专利”“论文”就以为有确凿功效,更不要把保健品当药品。(记者白璐)

责任编辑:张兆都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最新资讯
友情链接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