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科普博览 » 生活百科 » 正文

辟谣|保温杯实用提醒:这6种饮品不能往保温杯里装

发布日期:2025-11-21  来源:中国消费者报  浏览次数:7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核心提示:随着气温下降,保温杯使用增多,但需警惕安全风险。江苏省消保委提示,选购应认准304或316食品级不锈钢内胆,避免使用201工业材质。掌握“看、闻、查、测”四步法:看标签信息与钢印,闻有无刺鼻异味,查外观瑕疵,测保温密封性能。此外,茶叶、牛奶、豆浆、碳酸饮料、果汁、中药等6类饮品不宜装入保温杯,以免损伤内胆或影响健康。

随着气温下降,保温杯成为消费者日常饮水的必备品,但并非所有保温杯都安全。近日,江苏省消保委发布消费提示,指导消费者如何选购保温杯,并避开使用雷区。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很多消费者选保温杯只看外观,忽略了内胆材质,这很容易踩坑。”据江苏省消保委介绍,市面上保温杯内胆多为不锈钢材质,常见201、304、316三种代号,其中201不锈钢属于工业用材,存在安全隐患。根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接触用金属材料及制品》(GB4806.9—2023)规定,食品接触用不锈钢应严格控制重金属含量及迁移量,其中砷(As)、镉(Cd)、铅(Pb)等杂质元素含量(质量分数)均需低于0.01%。201不锈钢锰含量较高、耐腐蚀性差,若作为保温杯内胆,长期接触水、饮品,可能导致锰元素析出。虽然锰是人体必需微量元素,但过量摄入会损害神经系统,长期使用或引发慢性健康风险。

与之相对,304不锈钢是国家公认的食品级材质,含镍、铬元素,加工性能和耐腐蚀性良好,锰含量低于2%,能满足日常饮水安全需求;316不锈钢品质更优,额外添加金属钼,耐腐性更强,消费者可优先选择这两类材质的保温杯。

如何避开不合格保温杯?江苏省消保委给出“看、闻、查、测”四步选购技巧,消费者可对照操作。

一看标签标识,缺信息的别买。选购时,先检查产品标签是否完整,包括产品名称、生产厂家名称及地址、生产日期或批号等信息;不锈钢内胆、杯身等接触食品的部位,304或316钢印是否清晰;杯盖、吸管等塑料部件,有无“食品接触用”字样。

二闻有无异味,刺鼻的慎选。合格的保温杯应无异味,或仅有轻微、易消散的材质本身气味;若闻到刺鼻、酸臭或浓重塑料味,且放置后仍不消散,可能存在安全风险,建议直接退换。

三查整体外观,有瑕疵的避开。仔细检查保温杯外观细节,表面色泽应均匀,无明显划痕、裂纹、缺口;印刷图案清晰完整,镀层无开裂、剥落;杯口、内胆焊接处光滑平整,无气孔、毛刺,避免使用时划伤嘴唇或藏污纳垢。

四测使用性能,不达标的放弃。简单测试保温性和密封性,注入热水,旋紧杯盖静置2—3分钟,手握杯身(非杯口)无明显温热感的为佳;装满常温水倒置几分钟,杯盖杯口无渗漏、滴水才算合格;杯盖还需开关顺畅,密封圈、吸管等部件易拆卸清洗。

此外,茶叶、牛奶、豆浆、碳酸饮料、果汁、中药等6类饮品不宜装入保温杯,可能损伤杯子或影响健康。高温会破坏茶叶中的维生素C、茶多酚,长时间闷泡会让茶汤苦涩、营养流失;牛奶与豆浆等蛋白质类饮品,长时间温热易滋生微生物,可能导致饮品变质或食物中毒;碳酸饮料、果汁等酸性液体,可能腐蚀内胆,促使金属元素析出,而且果汁含糖量高,残留易滋生细菌并产生异味;中药的成分可能与金属内壁发生反应,影响药效,建议使用玻璃或陶瓷器皿盛放。(记者薛晶晶)

责任编辑:张兆都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最新资讯
友情链接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