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资讯 » 地方资讯 » 正文

山东青岛发布12个典型案例引导海洋科技成果转化

发布日期:2025-05-15  来源:青岛发布  作者:李勋祥  浏览次数:9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核心提示:海洋科技成果转化是连接创新链与产业链的关键环节,也是培育发展海洋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举措。山东青岛聚焦“10+1”创新型产业体系和“4+4+2”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正加快以科技创新引领海洋产业转型升级,促进海洋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在近日举办的青岛海洋产学研协同创新产业化落地对接会上,12个青岛市海洋科技成果转化典型案例(2024年度)发布,涵盖海洋


海洋科技成果转化是连接创新链与产业链的关键环节,也是培育发展海洋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举措。山东青岛聚焦“10+1”创新型产业体系和“4+4+2”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正加快以科技创新引领海洋产业转型升级,促进海洋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在近日举办的青岛海洋产学研协同创新产业化落地对接会上,12个青岛市海洋科技成果转化典型案例(2024年度)发布,涵盖海洋电子信息、海洋药物与生物制品、海洋装备、现代海洋渔业等产业门类,集中展现青岛在重点海洋产业领域的海洋科技水平及成果转化成效,旨在为全市海洋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提供现实指导和参考。

这些典型案例中,自行投资实施转化是海洋科技成果转化的一种重要方式,如青岛国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自主实施的“基于北斗三号的全球海洋移动卫星通信系统”项目、青岛国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实施的“面向海洋监管的‘海悟’大模型智能体关键技术研发与示范应用”项目。

相对于自行投资实施转化,共同实施转化可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加快将海洋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例如,山东朝辉自动化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实施的“门座式起重机远程全自动化控制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应用”项目,填补了行业空白,针对客户需求,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并与客户签订项目合作协议,加快产品转化应用。目前已在青岛港、渤海湾港、烟台港等区域落地,转化金额超1亿元。又如,青岛昌辉海洋智能装备有限公司实施的“CH系列海陆钻井机器人:自动化作业革新海洋能源开采”项目,攻克了海陆钻井自动化作业机器人的全自动控制系统难关,其作业设计和制造关键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目前,企业CH系列机器人80型号和120型号已投入生产,产品样机在中石化胜利油田3000米井深的钻井平台应用中,一趟钻节约时间约1.5小时,节约成本约2.25万元。在成果转化落地阶段,昌辉海洋与青岛科技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等合作单位采用分阶段实施的产业化模式,计划分三个阶段共同推进,逐步实现年产50套的产能规模。

横向课题通常是由高校、科研院所或企业等多方合作,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建立的应用性研究项目。横向课题研发合作已成为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路径。在12个典型案例中,“海洋水文实时智能观测系统”项目就是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联合中国海洋石油公司等数家大型央企及集团以签订横向合作项目的方式开展。该项目围绕海洋基础研究、海洋工程建设、海洋环境安全保障等对系统性长期获取海洋水文数据的现实需求,利用研制的潜标、浮标等,实现对海洋水文要素的实时观测。目前,该项目已成功应用于中海油番禺、流花和东方等深海石油钻井平台等多个国家重点工程项目,同时支撑了深海大洋海洋科学研究工作。

科技成果作价投资是促进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的重要运作方式,科技成果持有人、科技成果完成人和科技成果转化投资人通过建立新的经营实体,达到合力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共享科技成果转化预期丰厚收益的共同目标。在12个典型案例中,“深水海底钻机永磁直驱电动钻具”项目就是使用这种成果转化模式。该项目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科技成果作价投资,与山东浓西奥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共同设立合资公司——青岛金实信智驱机电科技公司,针对我国深水浅层油气经济化开发重大战略需求,集成永磁直驱电机、钻头、控制等关键部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海底钻井系统核心装备,填补了我国高端钻采油气装备领域相关空白。

来源:青岛日报/观海新闻

责任编辑:林洁 赵梦星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最新资讯
友情链接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