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特”“优”农品“大学生推荐官”行动 | 品牌手记类 ④:走近“浑源黄芪”:一项“国字号”农业文化遗产的调查
我的家乡浑源位于晋东北、大同东南,恒山北麓、浑河上游,是晋冀蒙交界的重要节点。这里有享誉世界的北岳恒山,龙山获“塞外小黄山”美名,还有被誉为“天下巨观”的悬空寺,“龟城蛇街”千年浑源古城,加之清凉气候与汤头温泉造就了宜居的“休闲康养之都”。
就是在这块神奇宝地上,孕育出品质卓绝、享誉世界的“恒山正北芪”,被誉为“中国黄芪之乡”,浑源黄芪还被评为国家级农业文化遗产,解码其背后的故事,是我一个农科院校大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浑源黄芪”享美誉

其一,悠久的种植历史。浑源作为钟灵毓秀的塞北宝地,其独特的自然条件为黄芪生长提供了绝佳环境。这里地处北岳恒山山脉腹地,境内多为海拔1200~1800米的坡地、丘陵,这种山地地貌排水性极佳,可避免根系积水腐烂,且地势起伏形成多样微气候,适配黄芪不同生长阶段;土壤以砂质壤土为主,土层深厚疏松,富含腐殖质、钾、磷等天然矿物质,仿佛为黄芪量身定制,既利于主根深扎(优质者可达1米以上),又能缓慢释放养分,造就“皮松肉紧、金井玉栏”的独特形态,这正是浑源正北芪区别于其他产区的标志。气候条件的适配性更是得天独厚,浑源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昼热夜凉”的特点尤为有利,白天加速光合作用制造养分,夜晚低温减缓呼吸消耗,使皂苷、多糖等药用成分充分积累,含量远超《中国药典》标准,且年日照超2800小时,光照充足,年降水量400~500毫米,恒山植被与地形可截留降水、调节湿度,让黄芪在“不旱不涝”中稳健生长。更难得的是生态屏障作用,恒山山区的森林、草地与芪坡构成复合生态系统,大面积植被涵养水源、净化空气,天然隔离工业污染,使土壤与水源长期保持纯净,为黄芪生长筑牢根基。正是这样一方水土的精雕细琢,才让浑源黄芪的种植历史得以绵延,成为塞北大地上生生不息的自然馈赠。


其二,蓬勃发展的产业。浑源黄芪产业正以蓬勃之势在塞北大地上书写着新的发展篇章,其兴旺根基深植于千年传承的沃土之中——早在北魏时期便有种植记载,元代开启人工培育的历程,至清代更成为备受推崇的贡品,“人种天养,天种人护”的仿野生种植理念代代相传,芪农们采挖时恪守“刨大留小”的古训,这些历经岁月打磨的传统智慧,为今日产业的腾飞筑牢了根基。如今,黄芪产业已成为驱动浑源乡村振兴与县域经济转型的核心引擎:全县黄芪种植面积达28.1万亩,其中野生黄芪约5.1万亩,仿野生种植面积扩展至23万亩,仅六年生及以上的优质黄芪就有11万亩,年产能稳定在2.5万吨,年产值突破5亿元,实实在在的收益让越来越多的农户尝到了甜头;种植布局聚焦南部、西部乡镇,官儿乡凭借恒山山脉优越的海拔、气候与土壤条件,占据全县46%的种植面积,成为核心产区,有力带动农民增收。产业升级的步伐持续加快:3000多亩良种繁育基地与2000亩国家级种子种苗繁育基地年产种子2万千克,为规模化种植提供优质种源;与山西农业大学共建的黄芪产业研究院,在种质筛选、技术研发上持续突破;产品体系不断丰富,初加工形成6大类38个品种,深加工拓展出胶囊、保健酒等30多个系列产品,累计斩获60多项认证与奖项,成为响当当的绿色名片,其蓬勃发展的态势不仅彰显着地方特色产业的生命力,更预示着广阔而光明的未来。


其三,黄芪的靓丽名片。浑源黄芪在产业发展中斩获多项重量级荣誉,每一项都印证着其深厚底蕴与卓越品质:“国家黄芪种植和加工标准化示范区”被列入第九批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项目,为产业构建起从种植到加工的全链条标准体系,推动黄芪生产走向规范化、精细化;2023年,山西浑源恒山黄芪栽培系统入选第七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这不仅是对其1500余年种植历史的认可,更彰显了“人种天养、天种人护”仿野生种植传统在农业智慧传承中的独特价值;同时,浑源黄芪还先后摘得“中国优秀绿色环保产品”“无公害农产品”“优质道地药材基地认证”等称号,其中“绿色环保”与“无公害”认证源于其全程不施农药化肥的种植传统及恒山山脉天然隔离污染的生态优势,确保产品纯净天然,“优质道地药材基地”认证则是对其依托恒山独特地理气候(1200~1800米海拔、砂质壤土、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造就的“皮松肉紧、金井玉栏”特质与高药用价值的权威肯定。在这些荣誉加持下,浑源县深耕品牌建设,在规范种植加工标准、建设优质生产基地的基础上,培育出正北芪、万生、丽珠、北岳神耆等联结市场与基地的龙头企业及合作社,推动种植向基地化、规模化、标准化迈进,2018年与北京同仁堂等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更拉开了浑源黄芪高端化、品牌化发展的大幕,让这一承载着历史与生态价值的地方瑰宝,在标准化与品牌化道路上持续绽放光彩。


二、“浑源正北芪”持续发展的隐忧
尽管浑源正北芪历史悠久且品质优良,但其在产业发展,品牌效应等方面仍存在着突出问题。
其一,原产地保护与管理还不到位。目前黄芪生产和经营组织化程度低,小农层面缺乏生产标准及其推广。浑源县黄芪种植整体呈现经验性强但缺乏标准和规范提高产业效率、知名度和竞争力的问题。尽管黄芪种植整体采用“人种天养”,但黄芪本土种质资源未能得到足够保护,从内蒙古、甘肃等地引入其他黄芪种子,导致浑源种质污染、品质退化等问题。黄芪种子生产、优种繁育基地建设、良种选育和繁育工作都处于初期;对于播种和管护等一系列种养技术下的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普及刚刚起步。总而言之,浑源黄芪尚未形成从栽培选地等级化、良种繁育、栽培方式、生产管理、采收加工等全过程生产技术规范。
其二,产品深加工水平有待提升。浑源县黄芪产业目前已经初步形成一整套全产业链发展体系雏形,但浑源县黄芪产业总体上还处于产业链的低端,黄芪产业以原料初加工、参与部分中成药生产,技术附加值低,产业链条短;龙头企业量少而且以初加工居多,缺乏高技术附加值拳头产品,行业内影响力不足,无法形成产业优势。且企业大多未能获得食品生产许可证(SC)确定药食同源产品的国家合法性,导致产品销售渠道和范围有限,无法形成品牌。
其三,产业规模小集聚效应不强。浑源县虽然是“中国黄芪之乡”,具有“国家GAP种植基地”“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黄芪GMP认证”等认证但因其种植方式所限,在市场上份额远不及内蒙古、甘肃等规模种植产量,未能依靠产品质量引导消费方向、获得市场话语权。目前全县尚无成规模的交易市场或仓储物流中心,没有建立现代化的市场信息平台,无法掌握市场最新动向,存在转运设备缺乏、流转损耗多、信息交换和现货交易效率低等问题,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中药材市场需求和储运高效率要求,不能吸引制药企业投资、容纳商户等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和信息服务的条件。

首先,科技赋能黄芪产业高质量发展。在保护原有黄芪种质资源的基础上,要积极实施黄芪良种选育建设工程,培育优质黄芪品种。例如在2022年与山西农业大学签订了《合作共建恒山黄芪产业研究院协议》,实施黄芪产业年度行动方案、技术研究与推广、专业人才培养与培训、栽培体系与技术集成、采刨小型设备研发等工作。这对黄芪种植产业升级提质增效,推进浑源黄芪产业高质量发展将产生重要的作用,因此,浑源仍需加深与山西农业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同时,浑源可以推动建设优质黄芪生产基地,鼓励和支持重点中药材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发展优质中药材种植。同时引进病虫害防治、测土配方施肥等技术,创新黄芪种植模式,进而形成规模化、规范化、标准化的绿色生产区域,为浑源县黄芪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基本保证。
其次,全产业链提升黄芪品牌化发展路径。要尽快摸清家底,查阅古籍摸清“仿野生种植”传统与道地品质成因,锚定“保护遗产、做强产业、打响品牌”路径:一方面划定核心保护区,推广“轮作休耕”“刨大留小”古法,让恒山黄芪栽培系统这一农业文化遗产活态传承;另一方面对接科研院校建种质资源库,推动深加工,延伸出茶饮、保健品等产业链,打造以黄芪科研、加工、交易、展示等为一体的全产业链发展体系,借电商搭建销售网络先后推动了包括黄芪醋、黄芪速溶冲剂、黄芪粉、黄芪保健酒、黄芪功能饮料、黄芪蜂蜜等30多个黄芪系列产品,催生黄芪羊、北芪菇等系列相关产品,成立合作社推行“企业+基地+农户”模式,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有机联系的加工集群,以进一步拓展黄芪健康产业应用市场,走活“文化赋能、生态筑基、产业富民”特色路。

最后,完善信息宣传平台并深耕技术研究平台。要积极推动黄芪健康文化传播,梳理黄芪文化知识,开展全国黄芪产业发展研讨会;依托建设建立黄芪文化园、中国恒山黄芪博物馆等持续发展集养生养老、健康娱乐、文化传播、消费体验等为一体的中医药康养旅游产业;应与山西农业大学等省内外高等院校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开展产学研合作,如将山西农大(省农科院)“特”“优”项目首席专家梁建萍教授团队的一项创新攻关课题:“恒山黄芪茎叶剪切还田培肥技术示范”,应用于浑源,则可以推动黄芪产量增加,黄酮、皂苷等药效成分有效提高,为恒山黄芪高效、科学生态种养探索现实路径,为山西浑源恒山黄芪栽培系统的保护与利用提供智力支撑,为打造“世界级农业文化遗产”而努力。

四、“黄芪”产业调研实践收获与体会
此次实地走访,我深切体会到浑源黄芪传承与发展的艰辛,也被浑源人民为家乡发展付出的努力深深打动,有许多调研收获与体会。
首先,青春扎根处,故土有回响。初见那些返乡的青年技术员,我总在思忖:是什么让他们毅然告别城市实验室的安稳,扛起仪器走进崎岖的山路?那位从浑源走出的年轻人,蹲在田埂上用树枝给老乡们比画土壤检测的原理,额间的汗珠滚落,混着泥土在图纸上晕开痕迹,他说“幼时跟着祖辈侍弄黄芪,如今只想让这门手艺接上时代的脉搏”;还有那位异乡来的毕业生,一遍遍教老乡们操作直播设备,手臂举得发酸仍笑意盈盈,坦言“黄芪的故事太动人,值得被更多人看见”。他们的鞋上总沾着泥土,言谈间带着芪坡的质朴,那一刻我才真切体会到,所谓“反哺家乡”,从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将青春与热忱深深植入故土的实在行动。
其次,守正谋远计,文脉续新篇。谈及县里对黄芪的规划,我能感受到那份深沉的考量。领导们提及黄芪时,眼中的珍视显而易见——他们并未将其仅仅视为普通的经济作物,而是捧着它千年的种植史、清代贡品的文化底蕴,以及与恒山共生的生态价值,将其视作串联乡村振兴、文化传承与生态保护的重要纽带。政策的制定既守护着古法种植的精髓,留住“道地”的本真,又积极为产业链延伸、品牌升级擘画路径。这让我明白,恒山脚下的这株黄芪,早已超越了植物本身的意义,它承载着浑源人对传统的坚守,也寄托着对未来的期盼。

第三,展园见初心,草木存哲思。在黄芪文化园的参观,更让我对这株药材有了深层的理解。展区内,从野生种子到五六年生的黄芪标本依次陈列,“金井玉栏”的断面纹路清晰可见,指尖触及的不仅是药材的肌理,更是“道地”二字沉甸甸的分量;北魏的种植图景、清代的贡品记载,一幅幅史料串联起的,是黄芪与浑源人世代相依的深厚羁绊。尤其是生态种植展示区复原的芪坡场景,黄芪与野草、灌木自然共生,不施化肥、不打农药,全然依托恒山的自然调节,这让我恍然领悟:“农业文化遗产”的内核,远不止于产出优质的药材,更是浑源人数千年来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智慧结晶,是刻在骨子里的生存哲学。

第四,校地相携手,科创赋新能。身为山农学子,置身家乡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心中油然生出一份责任感。我也建议浑源能与山西农业大学加强人才培养与交流,山农为浑源培养更多专业技术人才,浑源则为学生提供实践基地,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全方位推动恒山黄芪产业迈向新高度,让恒山黄芪这一珍贵的道地药材创造更大的经济与社会价值。我们能做的,就是让更多这样的“科技种子”落在芪坡上,让每一寸土地都能借着技术的力,长出更扎实的希望。推动政、教、企三方联动,深挖恒山黄芪的历史渊源与文化内涵,系统保护其种植技艺、民俗传说等非物质遗产,助力浑源正北芪向世界文化遗产迈进。
最后,实践砥砺,教学相长。能够顺利完成本次对家乡特优农产品的调研与推荐,离不开何老师数次耐心指导和关心,他在文章的选题方向和文章结构给予我莫大的鼓励和支持,这也对我以后更好地完成调研和课题报告提供了极大的帮助;同时也离不开各位同学的帮助。也为以后的学术研究和家乡发展做出贡献提供了思路。
恒山黄芪的新篇,正待我们以青春之力续写。唯有砥砺深耕、接续奋斗,方能让科技之花绽满芪坡,让道地药材结出更丰实的振兴硕果。
作者简介:
山西农业大学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2401 郝琳钰
这篇文章兼具史料厚度、田野温度与战略高度的优秀调研手记,既像一部“道地药材小史”,又像一份“产业振兴路线图”。作者以大学生视角,用“自然—产业—文化—未来”四重叙事,有历史纵深、有产业洞察、有青年担当。
——学生主编:梁子蒙
END
图文来源 | 郝琳钰
图文编辑 | 郝琳钰
技术总监 | 田语欣 张宇航
学生主编 | 常一铭 梁子蒙 杨斯芸
创意策划 | 钱如鑫 李翔
指导教师 | 何云峰
审核|张志清
签发|何云峰

声明:本文所用视频、图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第一时间告知,我们将根据您提供的证明材料,于24小时内删除消息!如需转载本公众号文章,请后台私信,取得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