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特”“优”农产品“大学生推荐官”行动 | 品牌手记㉟:太谷壶瓶枣:千年“红釉瓶”般的乡土珍果

太谷,这座有着“中国枣乡”美誉的小城,承载着千年红枣种植史。得天独厚的气候与土壤,让它成为全国优质红枣核心产区;而太谷壶瓶枣,便是“中国枣乡”最亮眼的名片——果形饱满似壶瓶、果肉绵密香甜、营养富集,在全国红枣评选中屡获认可,是山西乃至全国优质红枣的标杆。
四十余年来,历届县委、政府“一张蓝图绘到底”,在相对干旱的丘陵地区培育出以壶瓶枣种植为主的特色产业。如今,依托壶瓶枣发展的全产业链,不仅巩固了“中国枣乡”的地位,更让这颗“国字号”好枣成为带动农民增收、推动乡村振兴的核心力量,让千年枣乡的日子越过越甜。
一 千年传承:从战国军粮到地理标志
太谷壶瓶枣的故事,不是简单的时间累积,而是一段贯穿两千余年的农耕文明史,每一步都镌刻着“荣耀”二字。
早在西汉时期,太谷先民就已在黄土上播下枣树种子。无数代人通过选育、嫁接、栽培,将野生枣种培育成如今稳定优质的壶瓶枣,每一步都凝结着对自然的敬畏与对美味的追求。壶瓶枣与槟沙果、太谷饼并称为太谷“老三宝”。逢年过节、走亲访友时,一颗甜糯的壶瓶枣是必不可少的伴手礼,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地域记忆与乡愁,让太谷的农耕文化在舌尖上代代相传。
唐代时,壶瓶枣因果肉饱满、甜润多汁的绝佳品质,被列为“贡枣”,每年枣熟季,精选品相最佳的果实送入皇宫,成为太谷对外展示物产的“金字名片”;明清时期,太谷作为晋商故里,商贸繁荣,晋商带着壶瓶枣走南闯北,远销京津冀、江浙沪,让“太谷壶瓶枣”成为家喻户晓的“山西特产”,甚至通过外贸渠道少量传入海外,开启早期“品牌出海”。
至今太谷境内仍完好留存着3000余株树龄超百年的古枣树。位于太谷白燕遗址箕园中名为“枣皇”“枣后”“枣妃”三棵古枣树,树围达3米以上,树龄超千年,树干粗壮、枝丫苍劲,树皮纹路如岁月勋章。每年枣花盛开时满树芬芳,秋季硕果累累,不仅是壶瓶枣种植史的“活见证”,更成为独特的生态景观与文化地标,吸引游客打卡,感受千年枣文化的厚重。

上世纪50年代,太谷里美庄村“老满红”枣园的壶瓶枣更被选为国礼赠予斯大林,其“八个一尺、十个一斤”的硕大果形、绵密口感,让苏联友人惊叹为“东方玛瑙”,此后还多次登上国宴餐桌,成为中外交流的“红色使者”。
1949年,太谷红枣还多是房前屋后、地边路旁的零星栽植,分布零散;1963年,在县公社、大队的发动下,种植规模初步扩大;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地、县财政专款扶持,为太谷红枣产业注入“第一桶金”。1986-1987年,太谷结合林业造林工程,在南杏林村、南张村实施枣粮间作,建成壶瓶枣双千亩基地;1988-1989年,太谷小白乡东梁丘陵旱垣区的东崖、东里、沙子地等村快速发展,枣粮间作形成2万亩枣园,为后续规模化打下坚实基础。1992年,密植丰产技术推广,成为太谷红枣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此后,太谷红枣的荣誉接踵而至——1995年在北京国际博览会上获金奖,受到国内外青睐;1996年获北京国际果品展览会银质奖;1997年入选“山西十大名枣”;1998年,太谷大打“红枣战略”,新增红枣4万亩,壶瓶枣得到重点培育。
21世纪,太谷红枣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2001年,太谷获评“全国红枣经济林示范县”称号,获国家林业局颁发的“中国枣乡”牌匾并举办红枣节;2004年,兴谷枣业合作社成为全省首家枣业合作社;2006年,枣树防裂果遮雨棚申请专利,破解了长期制约产业的“雨季裂果”难题;2007年,太谷被确定为全国红枣示范县,太谷壶瓶枣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成为全国首个以“壶瓶枣”命名的地理标志产品。同年,太谷县红枣中心成立,并在北京举办“山西・太谷红枣暨优势农产品推介会”。
太谷壶瓶枣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
太谷壶瓶枣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太谷壶瓶枣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近年来,太谷壶瓶枣产业持续升级。2010年,晋谷香枣业的壶瓶枣获“全国名枣”荣誉称号;2013年通过示范推广富硒红枣,提升产品附加值;2016年创新二维码管理并申请专利,实现产品“溯源化”;2017年全面推广遮雨棚技术;2018年,太谷小白乡红枣总产量达3200万斤,总收入1.1亿元,兴谷枣业、太东枣业等龙头企业携手电商,线上销售额超500万元,让壶瓶枣“触网”走向全国。

太谷的地理与生态条件,如同为壶瓶枣量身打造的“天然温床”,从土壤到气候,每一项都精准契合其生长需求,最终造就独一无二的品质。
太谷深居黄土高原腹地,境内地势平缓开阔,无陡峭山地遮挡,每株枣树都能充分接受阳光照射。土壤以深厚肥沃的黄土为主,土层厚达数米,透气性极佳,能让枣树根须自由舒展,且富含钾、钙、镁等矿物质与有机质,如同“天然营养库”,为壶瓶枣生长筑牢根基。
位于“神奇的纬度”北纬37°附近的太谷区,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均日照超2600小时,每天日照7~8小时,充足光照为光合作用提供充足能量,加速糖分与营养积累;更关键的是,昼夜温差达15℃以上——白天高温强光让光合作用效率最大化,夜晚低温大幅减少呼吸作用,降低养分消耗,形成“白天储能、夜间锁糖”的完美循环,让糖分在果肉中充分沉淀。
6-8月是壶瓶枣坐果到膨大的关键期,此时的集中降水恰好满足水分需求,助力果实生长;9月壶瓶枣成熟季,降水减少、湿度降低,既避免雨水导致的裂果、霉变,又能让果实自然风干浓缩,进一步提升甜度与口感,完美契合壶瓶枣“喜光、耐旱、喜温差”的生长习性。

为提升壶瓶枣产量与品质,太谷从未停止技术探索的脚步。
上世纪90年代初当地开始推广矮化密植技术,每亩可种枣树110株左右,亩均产量达2200斤,节约土地且便于管理采摘;随着设施农业的发展,枣农又在矮化密植基础上尝试设施种植,不仅将亩产提升至 3000 斤,还提前了枣果上市时间,为枣农带来更多收益。
壶瓶枣产业发展的关键还有“双调双盖” 技术的应用。“双调”指根据枣树生长周期调整树势与土壤状态,促进营养向果实转化;“双盖”则是搭建遮雨棚与铺设土壤保温层,避免成熟季裂果、烂果。仅这一项技术就使农民亩均收入提升至8000多元,彻底解决了旱季减产、雨季品质下降等长期制约产业发展的难题。


2010年起太谷县开始推广“统防统治”技术,按“统一组织、统一时间、统一药剂、统一配制、统一施药”的“五统一”标准,在壶瓶枣花期喷洒有机叶面肥,防治病虫害的同时避免农药滥用。阳邑乡万亩基地部署5000台智能虫情测报灯,用性诱剂将桃小食心虫发生率控制在0.1%以下;建成全国首个红枣区块链溯源平台,消费者扫码可查看从萌芽到采收的28项农事记录,吃得更放心。
此外,太谷壶瓶枣在品种培育方面引进“晋枣11号”“早脆王”等抗裂果新品种,配合“酸枣砧木+根蘖归圃”技术,使建园成本降低40%,盛果期提前2年;2023年,由山西农业大学培育的“太空壶瓶枣”经180天太空辐射诱变,单果重突破50克,创下红枣单果重世界纪录。
在天然优势与农业科技的加持下,太谷壶瓶枣形成令人惊艳的品质。
从外形上看,果实呈倒卵形,上细下粗,酷似古代酒器“壶瓶”,这一只只小小的“红釉瓶”辨识度极高;单果重可达25~30克,最大达35克,比普通红枣重5~10克,拿在手中沉甸甸的,大果甚至比鸡蛋还大(小果2~3厘米、中果3~5厘米、大果5~6厘米),拿在手中满是扎实感。


壶瓶枣的果皮薄而有光泽,果肉厚实细腻呈琥珀色,几乎无粗糙纤维,枣核小巧玲珑,核肉比远超普通红枣,真正实现“核小肉多”。咬下一口,清甜软糯,汁水迸发,无干涩感,细细品味还带着淡淡枣香。经检测,壶瓶枣的含糖量达70%以上,远超普通红枣50%左右的含糖量;维生素C含量≥380mg/100g,是新疆灰枣的2.3倍、冬枣的1.5倍,被誉为“天然维C胶囊”;每100g含环磷酸腺苷(cAMP)12.3mg,是普通红枣的3倍,药食同源价值突出,鲜食、加工皆佳。

依托优良原果品质,太谷壶瓶枣早已突破“单一鲜食”局限,形成传统与现代结合的多元产品矩阵,让“初级农产品”升级为“高附加值商品”。
01
传统加工:留住乡愁的“老味道”
酒枣是壶瓶枣最具代表性的传统加工品,沿用古法制作。选用新鲜饱满的壶瓶枣,经挑选、清洗、晾干后,放入陶瓷缸,以高度白酒浸泡、密封腌制。腌制后的酒枣色泽红润,兼具枣的清甜与酒的醇香,口感软糯有嚼劲,且能长期保存,是冬季待客、节日馈赠的特色佳品,每一口都是太谷人的饮食记忆。此外,笼屉蒸熟的壶瓶枣、自然晾晒的红枣干、真空包装的即食枣片也深受喜爱,无论是日常零食还是煲汤熬粥,都方便又营养,成为家庭“常备品”。

02
加工升级:“脑洞大开”的新品类
近年来,太谷借设备更新与技术研发,推动壶瓶枣加工向精深升级,打造覆盖零食、饮品等多领域的产品矩阵,展现品类创新力。在健康零食领域,枣夹核桃等融合枣与坚果,营养均衡;冻干果蔬脆片以壶瓶枣为原料,受年轻人喜爱。特色饮品方面,红枣汁等酸甜解渴,比碳酸饮料健康,占据超市货架C位。养生好物领域成果亮眼,“壶瓶枣阿胶糕”获国家认证,“红枣玫瑰胶原蛋白肽”上市首月销售额破千万。创意产品打破边界,枣酒等满足不同需求,“太行云锦”面料获奖,“御枣八宝盒”上线售罄,助力壶瓶枣“跨界”出圈。目前,太谷培育红枣加工企业17家,年产值近1亿元,巨鑫伟业集团建成亚洲最大红枣深加工基地,年处理能力2万吨,其“枣核分离技术”提升原料利用率,实现壶瓶枣“价值最大化”。



四 富民兴村:一颗枣带活一方水土,甜了日子暖了人心
作为太谷核心农业产业,壶瓶枣早已超越“经济作物”属性,成为带动农民增收、推动乡村振兴的“引擎”,在产业、文化、生态振兴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目前,太谷壶瓶枣种植面积达10万余亩,拥有红枣专业合作社65个,主要集中在小白乡、北洸乡等乡镇,其中小白乡万亩生态枣园是产业核心区,涉及东崖、东里、沙子地等9个村,总面积2万亩,通过规模化种植、矮化密植、“双调双盖”等技术,年总产值达1.2亿元。2015-2018年,太谷累计投资450万元实施0.3万亩红枣遮雨棚项目,后又投资680万元推进3.4万亩红枣经济林提质增效项目,将生态保护、惠农增收与产业升级相结合;2024年,小白乡红枣亩均收入7500元以上,“统防统治”“区块链溯源”等技术的应用,既提升枣果品质,又减轻农户负担,极大调动生产积极性。
太谷壶瓶枣直接带动5000余户农户参与种植,通过“合作社+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解决散户“技术落后、议价弱”的问题。合作社统一提供种苗、技术指导、收购销售,小白乡红枣专业合作社的收购价较市场价高出15%~20%,2024年社员人均年增收超1.2万元。此外,加工、包装、物流等配套产业,为当地提供2000余个就业岗位,让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目前,太谷2.3万户枣农年均收入2.8万元,较十年前增长5倍,越来越多年轻人返乡投身红枣产业,乡村充满朝气。

太谷以壶瓶枣为纽带,推动“农业+文旅”深度融合:每年9-10月枣熟季,小白乡举办“红枣文化节”“美丽乡村艺术节”“葡萄节”等活动,游客可体验“摇枣铃、打枣竿”古法采摘,品尝酒枣、红枣糕等特色产品,单日最高接待游客1.2万人次;任村乡将百年古枣树群与玻璃栈道、星空帐篷结合,打造“红枣主题康养基地”,单日营收超百万元。2024年,太谷乡村旅游收入占全区旅游综合收入的35%以上,带动民宿、餐饮、零售等行业发展,让乡村人气更旺、活力更强;同时,大面积枣林发挥防风固沙、保持水土的生态作用,实现“产业增收”与“生态保护”双赢。



五 千年珍果的价值回响与调研感悟
太谷壶瓶枣,不仅是自然馈赠的“品质之果”,是千年传承的“文化之果”,更是带动农民致富、助力乡村振兴的“希望之果”。它以国家地理标志为品质背书,从唐代贡枣、明清 “出海” 到成为国礼,再到如今依托科技实现多元加工、三产融合,已远销全国及加拿大、澳大利亚等海外市场,成为山西特优农品的亮眼名片,持续为太谷乡村注入发展动能。

此次太谷壶瓶枣调研的顺利完成,离不开多方支持。首先感谢韩伟宏、何云峰老师的专业指导,从调研框架搭建到内容打磨,您们以专业视野和严谨态度提供精准指导,为调研锚定方向、夯实基础;感谢张建华老师的实景拍摄与苏兴隆同学的图件制作;感谢太谷融媒体中心、太谷文旅、红枣中心及相关合作社、企业与枣农提供的素材、数据及故事,特别感谢 “大学生推荐官” 公益活动搭建的调研平台,让这份关于“红釉瓶”珍果的记录更具深度与温度。
调研中,壶瓶枣产业的蜕变令人深思。从过去 “靠天吃饭” 到如今遮雨棚、区块链溯源、太空育种等科技护航,从散户种植到 “公司 + 合作社 + 农户” 模式带动 5000 余户增收,从单一鲜食到加工、文旅融合发展,这颗枣不仅甜在果肉,更甜在它推动乡村振兴、让乡亲们日子越过越红火的希望里!未来,若持续深化“科技+文化+互联网”赋能,这颗 “千年金果” 必将在乡村振兴路上释放更多价值。

作者简介:
山西农业大学 农业经济管理学院
农林经济管理 研2501班 王楚越

文章从历史渊源、地理条件、种植技术、产业发展、文化价值等多个维度系统介绍了太谷壶瓶枣,层层递进,逻辑严密。语言优美,富有感染力如“红釉瓶”“东方玛瑙”“天然维C胶囊”等比喻生动形象,提升了文章的可读性和文化韵味。不仅停留在产品介绍,更深入探讨了壶瓶枣在乡村振兴、农民增收、三产融合、生态保护等方面的综合价值,体现了农业现代化的路径与成效。
——学生主编:杨斯芸
END
图文来源 |王楚越 张建华 苏兴隆
图文编辑丨王楚越
技术总监 | 张宇航 田语欣
学生主编 | 常一铭 梁子蒙 杨斯芸
创意策划丨钱如鑫 李翔 孟令勋
指导老师 | 韩伟宏 何云峰
校对 | 杨斯芸
审核 | 张志清
签发 | 何云峰
§《 家乡“特”“优”农品“大学生推荐官”行动 》§ ※【优秀作品集】※ 1. 家乡农产品大学生推荐官 | 品牌手记类 ①:“柳林碗团”产业发展调研录 2025-08-04 2. 家乡农产品大学生推荐官 | 品牌手记类 ②:历山之麓“醉氧香菇”探秘录 2025-08-04 3. 家乡农产品大学生推荐官 | 品牌设计类 第①期:特优农品推荐官行动LOGO 2025-08-04 4. 家乡农产品大学生推荐官 | 品牌设计类 第②期:岚州薯语:土里长出的绿色诗行与金色IP 2025-08-04 5. 家乡农产品大学生推荐官 | 品牌智库建议①:中阳木耳品牌跨越式发展的建议与思考 2025-08-04 6. 家乡农产品大学生推荐官 | 品牌手记类 ③:东升与他的“醉氧山珍”品牌故事 2025.08.11 7. 家乡农产品大学生推荐官 | 品牌手记类 ④:走近“浑源黄芪”:一项“国字号”农业文化遗产的调查 2025.08.11 8. 家乡农产品大学生推荐官 | 品牌手记类⑤:翼城风味“圪烙饦”非遗文化探秘录 2025.08.11 9. 家乡农产品大学生推荐官 | 品牌短视频①:跟着连翘去“探险”——陵川深山到茶杯 2025.08.11 10. 家乡农产品大学生推荐官 | 品牌手记⑥:浑源:一碗凉粉的乡愁与回味 2025.08.20 11. 家乡农产品大学生推荐官 | 品牌手记⑧:万荣三白瓜品牌密码与青春解码 2025.08.21 12. 家乡农产品大学生推荐官 | 品牌短视频④:中阳“小木耳”蝶变“大产业” 2025.08.26 13. 家乡农产品大学生推荐官 | 品牌短视频⑤:红泥里藏着的咸香秘方 2025.08.26 14. 家乡农产品大学生推荐官 | 品牌手记⑦:兴县美食“啦叨叨”印象记 2025.08.26 15. 家乡农产品大学生推荐官 | 品牌智库建议②:从“一朵菊”到“百业兴” 2025.08.26 16. 家乡农产品大学生推荐官 | 品牌手记⑨:走进隰县梨园:玉露香梨的技术与故事——公费农科生的见闻 2025.08.26 17. 家乡农产品大学生推荐官 | 品牌手记⑩:泽州高都镇“豆趣咖啡”的乡村风味体验 2025.08.26 18. 家乡农产品大学生推荐官 | 品牌手记⑪:中国静乐藜麦 四方飘香溢彩 2025.08.26 19. 家乡农产品大学生推荐官 | 品牌手记⑫:甜糯玉米品牌“米小力”长成启示录 2025.08.29 20. 家乡农产品大学生推荐官 | 品牌手记⑬:豆腐丸子里的乡愁与新生 2025.08.29 21. 家乡农产品大学生推荐官 | 品牌动态:以文博会视角打开农产品品牌新实践 2025.08.29 22. 家乡农产品大学生推荐官 | 品牌智库建议③:“安泽连翘”蝶变“致富金豆豆” 2025.08.29 23. 家乡农产品大学生推荐官 | 品牌设计类 第③期:右玉羊肉:70年风沙养出的一口鲜 2025.08.31 24. 家乡农产品大学生推荐官 | 品牌手记⑰:绛州:红炉一锅乡愁煮山河 2025.09.02 25. 家乡农产品大学生推荐官 | 品牌手记⑱:小茶叶,大作为:阳泉牛家峪村的“绿叶”振兴路 2025.09.05 26. 家乡农产品大学生推荐官 | 品牌手记⑲:非遗名品:冠山连翘茶 2025.09.10 27. 家乡农产品大学生推荐官 | 品牌手记⑳:杏乡阳高:杏韵酒香品味中成长 2025.09.10 28. 家乡农产品大学生推荐官 | 品牌手记㉑:“忘忧草”成“致富花”:大同黄花产业的蝶变之路 2025.09.10 29. 家乡农产品大学生推荐官 | 品牌手记㉒:翼城隆化小米的品质探秘 2025.09.15 30. 家乡农产品大学生推荐官 | 品牌智库建议④:特优农业新视角:工业遗址与富硒产业融合探索及建议 2025.09.15 31. 家乡农产品大学生推荐官 | 品牌手记㉓:广灵小米“东方亮”品牌成长记 2025.09.17 32. 家乡农产品大学生推荐官 | 品牌手记㉕:清徐沾片子 藏在味蕾里的家乡情怀 2025.09.23 33. 家乡农产品大学生推荐官 | 品牌手记㉖:夏县西瓜:千年传承的甜蜜产业 2025.09.23 34. 家乡农产品大学生推荐官 | 品牌手记㉗:千年农业文化遗产 稷山板枣探秘 2025.09.23 35. 家乡农产品大学生推荐官|品牌手记⑭:太行山羊记:从爷爷的羊鞭到地理标志的乡愁答卷 2025.09.24 36. 家乡农产品大学生推荐官 | 品牌手记⑮:长子:一碗炒饼里的千年烟火 2025.09.24 37. 家乡农产品大学生推荐官 | 品牌手记㉟:太谷壶瓶枣:千年“红釉瓶”般的乡土珍果 2025.10.11 38. 家乡农产品大学生推荐官 | 品牌调研手记㉞:地理标志“新绛远志”铸成记 2025.10.11 39. 家乡农产品大学生推荐官 | 品牌调研手记㉝:潍坊青萝卜:从地方珍品到富民支柱产业的蝶变之路 2025.10.11 40. 家乡农产品大学生推荐官 | 品牌手记㉜:国家农业文化遗产——阳城桑蚕的文明与价值 2025.10.11 41. 家乡农产品大学生推荐官 | 品牌手记㉛:繁峙白水杏:香飘振兴路 2025.10.11 42. 家乡农产品大学生推荐官 | 品牌智库建议⑤:清徐葡萄:从“千年葡乡”到“葡萄强县”的跨越 2025.10.11 》》相关资讯: 山西农业大学、山西省品牌研究会举办农产品品牌大学生推荐官公益行动 2025.08.04 【公益行动】家乡“特”“优”农产品 “大学生推荐官”公益行动(第1季) 2025.07.16
声明:本文所用视频、图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第一时间告知,我们将根据您提供的证明材料于24小时内删除消息!如需转载本公众号文章,请后台私信,取得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