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品牌建设 » 品牌资讯 » 正文

品牌手记⑦:兴县美食“啦叨叨”印象记

发布日期:2025-08-26  来源:晋农学子智库研习工坊  作者:孙梓越  浏览次数:18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核心提示:家乡“特”“优”农产品“大学生推荐官”行动 | 品牌手记⑦:兴县美食“啦叨叨”印象记原创行胜万言晋农学子智库研习工坊2025年08月20日 19:09山西家乡的味道,是记忆里最温暖的锚点;家乡的美食,是刻在骨子里的文化基因。在今年假期的调研活动中,我将目光重新投向了贯穿我整个童年的家乡小吃——啦叨叨。此刻,我决定不再只是作为品尝者和怀念者,而是要为它

家乡“特”“优”农产品“大学生推荐官”行动 | 品牌手记⑦:兴县美食“啦叨叨”印象记

原创 行胜万言 晋农学子智库研习工坊 2025年08月20日 19:09 山西


家乡的味道,是记忆里最温暖的锚点;家乡的美食,是刻在骨子里的文化基因。在今年假期的调研活动中,我将目光重新投向了贯穿我整个童年的家乡小吃——啦叨叨。此刻,我决定不再只是作为品尝者和怀念者,而是要为它的传承与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01

美食承载着乡愁的味道

小时候,走在家乡的大街小巷中,总能撞见路边大小不一的啦叨叨小店。它们像藏在岁月褶皱里的烟火,门楣上晃着褪色的布幡,檐下挂着雨后的雨滴。推门进去,木桌的漆面被油渍磨得发亮,墙上贴着泛黄的"回头客"字条,桌上不起眼的调料瓶中—蒜香裹着每家特制辣椒的辛烈,总能毫不客气地窜进人们的鼻尖。老板利索的将两三片啦叨叨放入摆好的小碟中,它们没有丝毫杂质,从任何一个角度看去都是纯粹的白。这种白,不似米粒的糙,也不似糖霜的腻,而是一种通透的、充满生命力的白。它不仅是记忆中那股毫不客气地钻进鼻腔的蒜香与辣椒味,更是老街巷里飘荡着烟火气的温暖符号。

这份承载着乡愁的味道,是我心中最深的牵挂;这些小店的烟火气,是童年最生动的注脚:它们不精致,却用最直接的香气勾着人,用最朴实的小吃满足胃,更用几十年不变的味道,把家乡的记忆浸在小吃的香气中。


02

美食“啦叨叨”的来由

兴县被命名为“山西杂粮之乡”,拥有广袤的丘陵和山坡地,土壤适宜种植荞麦、高粱、谷子等杂粮。当地农民长期采用传统有机耕作方式,种植出的荞麦粉质地细腻、韧性足,为啦叨叨的面皮提供了独特口感;而白面(或小麦粉)则依托周边平原地区的种植条件,保证了原料的多样性与品质。

通过查询资料与询问家中的老人,我了解到目前没有确切的文字记载其起源年份,但是从啦叨叨原料、工艺和文化内涵来看,它深深植根于这片土地的悠久历史之中。从制作原料来看,啦叨叨的主要原料是荞面,荞麦作为主要食材,在汉代以来便随着北方游牧民族的迁徙而传入吕梁地区,并在当地得到了大面积种植和发展;从制作工艺上看,啦叨叨的“洗面”、“蒸面”等工序,与当地的传统手工技艺一脉相承。例如,兴县自古便是胡汉杂居之地,历史上先进的胡麻油压榨技艺也被带入本地;从文化内涵上看,啦叨叨现在不仅是一道小吃,更是在外游子的承载乡情的符号。它的发展历程与当地的农业文明、饮食习惯和文化交流紧密相连,是一道拥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地方风味。


啦叨叨对于兴县人来说承载着一份独一无二的家乡的回忆与情结,许多外出求学或打拼的兴县人,每逢春节返乡,必会前往小吃街品尝啦叨叨,这一行为本身已成为一种情感仪式,其具有韧劲的口感搭配上记忆中的蒜汁与辣椒,不仅满足了味觉需求,更唤起对家乡生活的回忆——老街巷的烟火气、家人围坐的温馨场景,甚至童年的追逐玩耍。


啦叨叨作为地方饮食代表,成为兴县人区分“本地”与“他者”的文化标志。方言中“啦叨叨”的名称本身也带有浓厚的地方色彩,与兴县方言的传承(如“克好了”“啦了各也”)共同构成地域文化的双重符号,随着时间的推移,啦叨叨也逐渐成为外界认知兴县的窗口。啦叨叨的制作工艺(如手工洗面、蒸制)延续了兴县杂粮加工的传统技艺。这些步骤不仅是技术传承,更承载着代代传承间的文化记忆——老一辈的秘方、年轻一代的创新(如真空包装)在此交汇。这种“守正创新”的模式,使啦叨叨既保留了传统风味,又适应了现代生活需求,成为活态民俗的典范。此外,其无防腐剂的保质期设定(仅7天),也隐喻着对“自然时序”与“手工纯粹性”的坚持,与兴县人崇尚质朴的生活哲学相呼应。


03

“啦叨叨”的美食工艺

我再次走入了充满童年回忆的巷子,走进了那家充满记忆的小店。比起小时候,店铺最大的变化是店面有了明显的扩大,老板详细的告诉我啦叨叨的制作过程分为两大部分:面皮制作和佐料调制。


经过上网查阅我了解到,在啦叨叨的制作过程中,有两大传统工艺:核心传统工艺与辅助传统工艺。


核心传统工艺是手工洗面与蒸制,它是区别于其他面食的根本所在,手工洗面是将荞麦面与白面混合后,用清水反复揉搓、冲洗,目的是将其中的淀粉完全分离出去,只留下筋道的蛋白质(即“面筋”)。这个过程需要极大的耐心和熟练的手法,是形成啦叨叨独特口感的基础;而摊糊蒸制则是将洗出的淀粉水沉淀后,舀取适量倒入特制的平底瓷盘中,晃动均匀形成薄如蝉翼的面皮层。然后放入蒸锅大火蒸制5-10分钟。这一步对火候和时间的把控要求极高,蒸好的面皮必须达到晶莹剔透、质地柔韧的标准。


辅助传统工艺是秘制佐料调制,啦叨叨的灵魂在于其香辣浓郁的佐料,而调制这道蘸汁本身就是一项传承了多年的手工技艺。其中胡麻油的熬制选用本地特产的胡麻(芝麻)榨成的油,是佐料的基础。有的商家会采用传统的石磨压榨或慢火熬制的方法,以最大程度地激发其醇厚的坚果香气。辣椒红油炒制是佐料的核心部分。通常使用郫县豆瓣酱等调料,在热锅凉油中爆香姜末后,小火慢炒出红亮的辣油。这一步需要掌握好火候,既要保证香味充分释放,又不能将调料炒糊变苦。秘方调配方面各家各户的佐料配方都是秘而不宣的家传技艺。除了基础的蒜泥、醋、盐外,还可能加入青椒、花椒等多种辅料,并根据季节和个人口味进行微调。


这种“同中有异”的特点,使得每一家的啦叨叨都风味独特,构成了其丰富的文化内涵。


04

“啦叨叨”的传承创新

我在街边一家啦叨叨店中向老板了解其当下发展存在的问题:家中除以传统工艺为职业谋生的手艺人外,其他社会成员普遍缺乏对其文化价值与技艺传承的体系化认知并且当前啦叨叨的市场竞争力较弱,目前只有两家老字号的啦叨叨以店铺的方式传承发展,市场营销额并不理想。结合老板的叙述与相关资料记载,我梳理出以下问题,并针对性分析了可能的应对策略。


传承创新的困境

知识系统性普及不足

主要表现在传承群体局限,其知识传递依赖家族内部或师徒口授,缺乏面向大众的系统性教学框架以及针对传统工艺的学术研究、实践教材或互动平台尚未形成体系。

传统技艺难以应用于实践


啦叨叨在技艺转化过程中存在技艺体验多集中在文化展演或短期活动,但未能融入日常高频场景,导致用户参与感与使用率低,难以转化为稳定的市场行为的实践障碍。

文化传播与市场竞争力不足

主要体现在短视频等新媒体内容主要集中在成品展示,而非技艺背后的文化内涵与底蕴以及产品在设计上可能未平衡传统美学与现代功能性。


传承创新的建议

1. 构建数字化传播体系及融入教育培训体系:建立线上“啦叨叨”知识库与教程,鼓励社交媒体进行运营,通过短视频平台、地方文化网站渠道传播,扩大受众范围;将“啦叨叨”制作技艺纳入兴县中小学乡土文化课程或职业学校传统工艺专业,培养年轻一代的兴趣与技能。

2. 采用创新实践场景与产业延伸:开发文旅融合体验馆并鼓励家庭作坊联合成立合作社,共享设备与市场资源,通过社区团购、线上预售等方式稳定生产需求,避免技艺因市场需求不足而失传,同时在兴县建立“啦叨叨”技艺传习所或非遗工坊,提供从原料处理到成品制作的全流程实践场景,吸引返乡青年、旅游从业者参与学习。

3. 进行品牌建设与产品形式升级:挖掘传统工艺背后的历史与文化价值,构建“地域特色+文化符号”的品牌叙事,同时将传统工艺元素融入包装与视觉设计,打造兼具传统韵味与时尚感的品牌形象,在产品形态现代化升级过程中,啦叨叨已引入真空包装技术,以延长保质期并提升运输便利性。

图片

在当今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我们急需构建一种以坚守传统工艺本源、保留原汁原味精髓为根基,同时通过现代技术手段与市场机制实现创新性传承与发展的复合模式。这种模式打破了“传统=守旧”的刻板印象,激活了传统工艺的生命力,成为山西传统工艺活态传承的典型缩影——它证明,真正的传承并非静态保存,而是让技艺在与时代的对话中持续焕发生机。


05

家乡美食调研实践感悟

作为一名返家乡的大学生,通过本次调研活动,我真正走进了生活,走进了自己记忆中的味道,这让我深刻认识到,真正的大学生活并非存在于他人的言语描绘或个人的想象空间中,而是在于亲身实践的淬炼中,在于持续探索与体验中,唯有以行动丈量、以思考深耕,方能触摸到生活最真实、最鲜活的内核。

作为一名食品专业的学生,我不仅系统掌握了特定食物的历史起源与深厚文化内涵,更深刻认识到传统食物传承与创新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价值。向所有传统工艺的传承人致敬,是他们的坚持不懈才会让传统工艺在现代社会中不断焕发新的生机。

作为一名新时代的青年,我将以多元化的传播方式为传统工艺注入新的活力,使其在时代发展中延续生命力,我将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以实地探访、技艺体验、文化调研等形式,推动传统工艺从“被保护”走向“被使用”,助力其在现代生活中找到新的应用场景与情感共鸣点,这种以宣传为桥梁的传承方式,既是文化守护者的责任,更是青年一代与传统对话、创新表达的重要实践。

END

作者简介:

山西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食品2403 孙梓越


主编点评

这位同学的调研充满了对家乡美食的深情与思考。从童年记忆里的烟火小店,到深挖“啦叨叨”的历史渊源、工艺细节,字里行间满是对乡土文化的珍视。作者既捕捉了手工洗面、秘制佐料等传统技艺的精髓,也敏锐指出传承困境,提出的数字化传播、文旅融合等建议切实可行。字里行间既有对老街烟火的细腻描摹,又有青年视角的创新思考,让这道承载乡愁的小吃在文字里焕发新生,更显传承之责的温度与力量。

——学生主编:常一铭

图文来源 | 孙梓越

图文编辑 | 孙梓越

技术总监 | 田语欣 张宇航

学生主编 | 常一铭 梁子蒙 杨斯芸

创意策划 | 钱如鑫 李翔

指导教师 | 何云峰 刘亚平 张志清

审核 | 张志清

签发 | 何云峰

【优秀作品集】


1. 品牌手记类 ①:“柳林碗团”产业发展调研录 2025-08-04

2. 品牌手记类 ②:历山之麓“醉氧香菇”探秘录  2025-08-04

3. 品牌设计类 第①期:特优农品推荐官行动LOGO 2025-08-04

4. 品牌设计类 第②期:岚州薯语:土里长出的绿色诗行与金色IP 2025-08-04

5. 品牌智库建议①:中阳木耳品牌跨越式发展的建议与思考 2025-08-04

6. 品牌手记类 ③:东升与他的“醉氧山珍”品牌故事 2025.08.11

7. 品牌手记类 ④:走近“浑源黄芪”:一项“国字号”农业文化遗产的调查 2025.08.11

8. 品牌手记类⑤:翼城风味“圪烙饦”非遗文化探秘录 2025.08.11

9. 品牌短视频 ①:跟着连翘去“探险”——陵川深山到茶杯 2025.08.11

10. 品牌手记⑥:浑源:一碗凉粉的乡愁与回味 2025.08.20

11. 品牌手记⑧:万荣三白瓜品牌密码与青春解码 2025.08.21

12. 品牌短视频④:中阳“小木耳”蝶变“大产业” 2025.08.26

13. 品牌短视频⑤:红泥里藏着的咸香秘方2025.08.26

14. 品牌手记⑦:兴县美食“啦叨叨”印象记 2025.08.26

15. 品牌智库建议②:从“一朵菊”到“百业兴” 2025.08.26

16. 品牌手记⑨:走进隰县梨园:玉露香梨的技术与故事——公费农科生的见闻 2025.08.26

17. 品牌手记⑩:泽州高都镇“豆趣咖啡”的乡村风味体验 2025.08.26

18. 品牌手记⑪:中国静乐藜麦 四方飘香溢彩 2025.08.26


》》相关资讯:山西农业大学、山西省品牌研究会举办农产品品牌大学生推荐官公益行动 2025.08.04


声明:本文所用视频、图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第一时间告知,我们将根据您提供的证明材料于24小时内删除消息!如需转载本公众号文章,请后台私信,取得授权!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最新资讯
友情链接 >> 更多